中国先秦音乐文化探析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yueshen19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时期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对先秦各个历史阶段音乐文化活动状况和心理思维的探讨与分析,可以进一步阐释先秦音乐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动因。同时,用音乐的审美意识来审视音乐文化,有助于了解先秦各历史阶段音乐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远古时期,原始初民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语言和音乐。简单的音乐在融入初民主观的意识以及超越的思维等心理活动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乐舞活动,这些构成了史前的音乐文化。这一时期是先秦音乐文化的孕育期,对后世人们的思维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夏商周是先秦音乐文化的发育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奴隶制的产生,音乐文化失去原有的“民本意识”,逐渐带上王权意识和等级色彩。这一时期,礼乐文化的广泛运用,学校教育的创立和形成规模,歌颂开国君主的三代大型乐舞和音乐等级的规定,都使夏商周的音乐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为后世人们的文化心理和学校教育,提供了发展演进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音乐文化挣脱了宗法礼仪枷锁,逐渐转为表达交流人们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音乐活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新声”大胆泼辣地表现了人的情感生活实践。这种激发人心的音乐,不但普及民间,而且深入宫廷,为统治阶级所喜好。音乐的通俗化与享乐化,对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冲击与影响,迅速地把先秦音乐文化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春秋战国是先秦音乐文化昌盛期,当时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儒家和道家都是立足于“人道”精神的观念意识,其音乐思想构成封建社会音乐文化心理的基础,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和”作为音乐美学审美的最高境界,有着很宽泛的含义,很丰富的思想内容。音乐的“和”,不仅是音乐艺术的“和谐”,而且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和谐”。“和”的实现,对音乐、对社会有着很大的作用。 《乐记》是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的理论著作,它提倡“和”,提倡音乐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效果,把先秦儒家的礼乐思想,加以丰富和系统化。并根据音乐艺术实践,总结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经验,提出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形情论。 早在远古,华夏民族与外族外域就不断地进行音乐文化交流,夏商周时期交流已较为频繁,春秋战国出现了邻近民族杂居共处,并常有外族乐人流入中原,靠歌舞谋生。华夏内部,北方音乐文化不断南流,同时吸取采纳了不少南方音乐文化,形成南乐北用、北乐南化、相兼互融、共生互存的局面,这有力地促进了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迅速发展。
其他文献
在当代,“身体”及“身体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在哲学、文学、艺术学、建筑学等学科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甚至有人提出“回归身体”的口号。基于这种现象,本文以斯蒂文·霍
读图时代是这个时代的视觉特征。在读图时代,我们用照相机、电影、电视和电脑等等制造了大量的图像,反过来又依赖于图像,没有精力,也愈加没有能力去寻找图像背后的真实。图像
期刊
近百年来,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一元化,抑制了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民族音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