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综述
1.1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cellgelelectrophoresisassay,SCGE)义称彗星试验(cometassay),是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单个细胞DNA断裂的技术,由Ostling[1]等于1984年首次提出,并利用该技术在中性条件下检测C射线引起的DNA双链断裂。1988年,Sing[2]等建立了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检测DNA单、双链断裂,还可用来检测碱性不稳定位点、DNA交联和不完全切除修复位点等。1996年,Collins[3]等对该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并利用核酸内切酶和甲酰胺嘧啶糖基酶分别检测了氧化嘧啶和8-羟基鸟嘌呤的损伤。1997年,Santos[4]等首次将SCGE技术与DN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nuorese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结合起来,为SCGE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我国朱志良博士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彗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体系,并利用该技术体系发现人9号染色体是苯代谢产物的靶染色体。
彗星试验方法适用范围广泛,该方法适用于各种体内体外试验,凡是能制成单细胞悬液的各种真核生物细胞均适用于彗星试验,另外彗星试验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检测单细胞的DNA损伤,这就为受试物毒作用的靶细胞定位提供了可能[5,6,7]。
1.1.1SCGE技术原理
当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DNA损伤因子诱发细胞DNA链断裂时,DNA的超螺旋结构受到破坏,在细胞裂解液作用下,细胞膜、核膜等膜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RNA以及其他成分均扩散到细胞裂解液中,而核DNA由于分子量太大只能留在原位:中性条件时,DNA片段可进入凝胶发生迁移,而在碱处理和碱性电解质作用下,DNA发生解螺旋,DNA环向外伸展,损伤的DNA断链缺口暴露了阴性电荷,高pH促使DNA变性和解螺旋,从而有利丁单链和双链DNA断片的移动。在电场力作用下,细胞核中带阴性电荷的DNA断片离开核DNA在凝胶分子筛中向阳极移动,形成“彗星”状图像,DNA链缺口越多,进入尾部的DNA越多,表现为尾长和尾部荧光强度增加;未损伤细胞在电泳中DNA仍停留于核中形成圆形荧光团[8,12]。在一定条件下,DNA迁移距离(彗星尾长)和DNA含量(荧光强度)分布与DNA损伤程度呈线性相关,因此,尾矩(尾部DNA的含量与尾长的乘积)被作为SCGE定量分析的主要依据[9,22]。
1.1.2SCGE实验方法
作为检测DNA原始损伤的试验,SCGE试验应用哺乳动物要比细菌试验(DNA修复试验和SOS显色试验)和噬菌体试验更有利于将试验结果外推于动物和人;另一方面它又比同样应用哺乳动物细胞的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实验(SCE)和非程序DNA合成试验(L7DS)的周期人为缩短,不必等到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因此适用于不能增殖的细胞,只要是活的真核细胞就可以用丁本试验。
SCGE根据电泳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中性电泳和碱性电泳,中性电泳用于检测DNA双链断裂(DSBs),只限于研究射线和拟辐射化合物对DNA的损伤作用[1];而碱性处理可检测SSBs、DSBs和碱性不稳定损伤。据报道许多处理因素造成的SSBs要比DSBs多5~2000倍,因此碱性SCGE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目前该技术在世界上很多实验室应用,操作上不断地进行改良,不断地融进新技术[2]。
SCGE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细胞染毒→细胞悬浮液的制备→载玻片凝胶体的制备→细胞裂解→DNA碱性解旋→DNA电泳→中和→染色→图像观察→数据分析
SCGE样品细胞需要量少,细胞可米自培养的细胞系或从人、动物和植物活体组织分离的细胞,1995年,Daryl[10]等报道用于SCGE分析的原代细胞将近20种,目前已用过的细胞有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睾丸细胞、肿瘤细胞等;动物有肝细胞、血淋巴细胞;植物细胞等。
细胞存活率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用来区分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国外比较先进的方法是片j溴化乙锭和5,6-二羧基荧光素双乙酸酯的双染料法。5,6-二羧基荧光素双乙酸酯染色后荧光镜检查,活细胞整个呈现绿色,死细胞仅见红核,正在死亡的细胞则只有绿色颗粒而核呈现现红色。国内通常采用台酚兰染色,活细胞不会被染色,而死亡细胞会成监色。一般细胞存活率大于80%时认为受试物没有细胞毒性,可以继续进行试验。但有研究证明台酚兰不能检测细胞活性,它只能说明细胞膜是否完整。最好的检测方法应该是控制对照组细胞不能出现拖尾现象,只能是O级或尾部DNA百分含量在10%左右[11]。
细胞可以冷冻保存,便于日后用于SCGE分析,因为SCGE要求的是DNA保持完整而不是DNA具有的扩增能力,冻存时无需常规冻存方法,只需在培养基或PBS中加入DMSO,-80℃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