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对毒死蜱的毒性做出安全性评价,本文以凡纳滨对虾为实验动物,研究了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幼虾(4.88±0.11g)和成虾(10.27±0.41g)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毒死蜱浓度越高,死亡时间出现越早;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24hLC50、48hLC50、72hLC50和96hLC50分别为3.948μg/L、2.695μg/L、1.320μg/L和0.758μg/L,安全浓度为0.0758μg/L;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成虾的24hLC50、48hLC50、72hLC50和96hLC50分别为5.743μg/L、3.688μg/L、2.437μg/L和1.951μg/L,安全浓度为0.195μg/L。按照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属剧毒性农药。另外,和幼虾相比,成虾对毒死蜱的敏感性较低。为进一步评价养殖水环境中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生存的危害性,本研究开展了毒死蜱胁迫下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对凡纳滨对虾致死实验,分析了毒死蜱胁迫下WSSV在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增殖规律和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情况。在上述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毒死蜱胁迫实验浓度为0.2μg/L,此浓度下药浴4d后对凡纳滨对虾注射WSSV,结果显示:毒死蜱胁迫下注射WSSV组的对虾死亡率(83.33%±4.7%)极显著高于乙醇-WSSV组(40%±0.9%);荧光定量PCR检测对虾鳃组织WSSV含量显示:感染72h后,毒死蜱-WSSV组WSSV含量约是乙醇-WSSV组的4倍;感染96h后,毒死蜱-WSSV组WSSV含量显著增加,约是72h毒死蜱-WSSV组的4.9倍,是96h乙醇-WSSV对照组的5.9倍。毒死蜱胁迫下,对虾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低于对照组20%左右。由此可见,毒死蜱胁迫下,WSSV增殖速率加快,导致对虾死亡率升高。为进一步探究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的毒理学机制,本研究从免疫学的角度,检测了亚致死剂量毒死蜱短期内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首先在上述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本实验选择了毒死蜱药浴浓度为1/296hLC50(0.38μg/L),分析了对虾鳃和肌肉AChE活性的变化,然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了毒死蜱药浴4天对虾鳃组织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yZ)和对虾素(Penaeidin-3a)基因随时间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0.38μg/L毒死蜱药浴4天期间,对虾没有出现狂游,身体抽搐等有机磷中毒的典型症状,没有出现对虾死亡。同时毒死蜱药浴24h、48h、72h、96h后,和对照组相比,除了鳃组织96hAChE活性被抑制15%左右,其他各时间点对虾鳃和肌肉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受毒死蜱影响,对虾PO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除0h外,其他四个时间点分别是对照组PO表达水平的1.38倍,1.54倍,1.95倍和1.40倍;对虾SOD表达量开始上升,至48h达到最大,约是对照组SOD表达量的2.5倍,之后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对虾LyZ mRNA表达量从24h到72h逐渐上升,72h达到最大值,约是对照组的2.24倍,之后下降;对虾Penaeidin-3a的表达水平48h达到最高,约是对照组的2.14倍,之后逐渐下降接近正常水平;毒死蜱药浴24h后CAT表达水平与对照组CAT水平基本一致,48h到72h,CAT表达水平逐渐上升,至72h表达水平约是对照组的1.66倍,96h表达水平出现下降。综上所述,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属于剧毒农药。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毒死蜱对幼虾的毒性要更强。毒死蜱胁迫下,凡纳滨对虾感染WSSV后,死亡率显著升高,启示我们,实际生产中,毒死蜱的施用与残留应该不时地进行管制和检测,使毒死蜱的浓度尽可能处于养殖生物的安全浓度。亚致死剂量的毒死蜱可激活凡纳滨对虾的免疫系统的某些免疫反应,使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获得上调,为毒死蜱毒理学机制提供了有益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