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公众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耦合关系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aria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脆弱区,在“适应”成为目前普遍认为的明智之举的背景下,以公众气候变化感知为基础,研究公众响应气候变化过程,有助于减缓人为气候变化,对相关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本文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公众气候变化感知(事实感知、知识感知、原因感知、后果感知)与适应行为耦合关系假设模型,将问卷调查数据和陕北地区气象监测数据相结合,通过Arcgis10.0、Excel、SPSS20.0软件,采用空间插值、信度效度分析、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尝试厘清公众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的耦合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近40年来,陕北地区气候变化显著。榆林地区和延安地区的温度分别以0.25℃/10a、0.49℃/10a的速率上升;而陕北地区降水量变化则存在时空差异,榆林地区的降水量和延安地区的降水量变化趋势性不显著,变化呈周期性振荡。(2)陕北地区公众具有一定的气候变化感知水平与适应能力。大部分公众能够正确感知温度的变化趋势,而对降水变化趋势的感知与事实存在偏差;对气候变化知识感知处于不及格水平,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对气候变化原因和后果的敏感性不强,自身责任感水平较低;应对气候变化行为得分处于良好水平,但是自身责任感仍不强。(3)陕北地区公众气候变化事实感知、知识感知、原因感知、后果感知对适应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影响。(4)陕北地区不同社会属性、心理特征的公众在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榆林地区公众、年轻群体、高低学历者、中层收入者、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气候变化关心者、态度积极者以及环境脆弱观持有者对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的水平较高。
其他文献
化石能源的逐渐紧缺及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同时社会和工业的发展对电能的需求逐渐增大,以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取得了大规模快速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逐步提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对配电系统运行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动配电系统强调系统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将先进的能量管理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对系统内“源”、“荷”、“储”等资源进行主动控制,减少可再生能源接入对系
寿命调控是生物个体衰老机制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秀丽隐杆线虫易于培养,生命周期短,基因组测序已完成,成为研究寿命调控的重要模式生物。近年来已有文献报道,蛋白质的翻译后
目前,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和网络的提速,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大流量传播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和用户的青睐。此类短视频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截取电影、电视剧等影视资源,或者是对这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原料,为提高动物的饲料消化率,本试验对玉米籽粒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筛选出一株产淀粉酶的细菌,经显微镜镜检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Bacillusvelezensiis,对该菌产淀粉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该酶进行了酶活力分析。结果如下:(1)从玉米籽粒中分离筛选出一株产淀粉酶的细菌菌株D1,通过形态学观察与16S rDNA测序结果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B.velezensi
目的建立食蟹猴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分离纯化、体外长期培养及标记分子鉴定、冷冻储存、体外诱导分化的方法体系,为体外研究非人灵长类精子发生机制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 BK(不施肥)、CK(常规复合肥)、FT1(有机无机复混肥减氮20%,减磷12.5%)、FT2(有机无机生物菌肥减氮20%,减磷12.5%)几种不同施肥模式下的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含量及水稻田面水氮磷浓度的变化,通过在巢湖派河小流域进行田间小区实验,研究了 CK(常规复合肥)、ST1(有机无机生物菌肥替代30%氮肥)、ST2(控失肥替代30%氮肥)、ST3(有机无机生物菌肥和控
太瑞斯梭孢壳霉(Thilavia terrestris)是一株嗜热丝状真菌,具有产木质纤维素水解酶类的能力,其所产酶的温度耐受性良好,应用前景比较广泛。与降解木质纤维素的重要菌种里氏木
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中一种复杂的运动现象,是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看似随机的运动,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自Lorenz提出第一个混沌模型,混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混沌
张翎小说中经常出现各类牧师形象,呈现出多重复杂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站在“神性”的高度:忠于其信仰、克制节欲做神在人间的使者。另一方面,他们也有“人性”的特质,或在信仰与爱情之间面临灵与肉的冲突,或直接暴露出人性自私的特质。同时,这些牧师作为中国女性成长的“引导者”,引导其走向自强与独立;他们又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者”,在精神血缘上与中国有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牧师形象高频次地出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混沌是非线性领域中非线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且也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本文主要在已有混沌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混沌系统,通过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