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与融合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tgaoy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翎小说中经常出现各类牧师形象,呈现出多重复杂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站在“神性”的高度:忠于其信仰、克制节欲做神在人间的使者。另一方面,他们也有“人性”的特质,或在信仰与爱情之间面临灵与肉的冲突,或直接暴露出人性自私的特质。同时,这些牧师作为中国女性成长的“引导者”,引导其走向自强与独立;他们又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者”,在精神血缘上与中国有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牧师形象高频次地出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文本结构与主题表达上,即使是作为次要人物的牧师也勾连起众多主要人物的命运;另一方面,小说在时间上交错于历史与现实、在空间上交错于大洋两岸的结构也是通过牧师形象来连接。二是在表达创作理念上,重复书写的牧师形象实际上是张翎宗教情结的不自觉外露,这种情感同样辐射到其他人物身上,多多少少带有宗教的色彩。三是在文化选择上,牧师身上的“中国情结”不仅是张翎故国情怀的投射,更成为外来者迅速了解中国文化的润滑剂,同时促成了两种异质文化的完美融合。人物形象是作家的自我投射。温州(张翎故乡)历史上的来华牧师对其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张翎既受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与西方经典文学的双重熏陶,移民加拿大后又受到当地多元文化观和基督教文化影响,这几条线索和多个社会背景的互动促成了张翎小说中牧师形象的生成。然而,张翎笔下的牧师形象实际上投射了她对牧师的美好想象,带有理想的光环。由此看到张翎在重塑人物时是有所过滤的,但同时也表达了她在新环境下的写作诉求和文化选择。
其他文献
场景语义分割是计算机视觉中的基本问题,其主要任务是针对给定的二维图像或者三维点云,采用语义分割算法将图像中每个像素点或者三维点云中每个点进行分类,输出预先定义的语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重复周围磁刺激(repeated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对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系统在注意、手感知形态面积、腕关节角度再现能力三个方面的影响;并构建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系统可塑性的数学模型,以用于脑卒中等康复医学科常见相关疾病的病情评估。方法:研究纳入40例健康成年人(20-40岁),利用Excel随机函数分为假性磁刺激组20例和重
化石能源的逐渐紧缺及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同时社会和工业的发展对电能的需求逐渐增大,以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取得了大规模快速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逐步提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对配电系统运行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动配电系统强调系统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将先进的能量管理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对系统内“源”、“荷”、“储”等资源进行主动控制,减少可再生能源接入对系
寿命调控是生物个体衰老机制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秀丽隐杆线虫易于培养,生命周期短,基因组测序已完成,成为研究寿命调控的重要模式生物。近年来已有文献报道,蛋白质的翻译后
目前,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和网络的提速,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大流量传播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和用户的青睐。此类短视频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截取电影、电视剧等影视资源,或者是对这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原料,为提高动物的饲料消化率,本试验对玉米籽粒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筛选出一株产淀粉酶的细菌,经显微镜镜检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Bacillusvelezensiis,对该菌产淀粉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该酶进行了酶活力分析。结果如下:(1)从玉米籽粒中分离筛选出一株产淀粉酶的细菌菌株D1,通过形态学观察与16S rDNA测序结果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B.velezensi
目的建立食蟹猴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分离纯化、体外长期培养及标记分子鉴定、冷冻储存、体外诱导分化的方法体系,为体外研究非人灵长类精子发生机制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 BK(不施肥)、CK(常规复合肥)、FT1(有机无机复混肥减氮20%,减磷12.5%)、FT2(有机无机生物菌肥减氮20%,减磷12.5%)几种不同施肥模式下的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含量及水稻田面水氮磷浓度的变化,通过在巢湖派河小流域进行田间小区实验,研究了 CK(常规复合肥)、ST1(有机无机生物菌肥替代30%氮肥)、ST2(控失肥替代30%氮肥)、ST3(有机无机生物菌肥和控
太瑞斯梭孢壳霉(Thilavia terrestris)是一株嗜热丝状真菌,具有产木质纤维素水解酶类的能力,其所产酶的温度耐受性良好,应用前景比较广泛。与降解木质纤维素的重要菌种里氏木
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中一种复杂的运动现象,是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看似随机的运动,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自Lorenz提出第一个混沌模型,混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