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力运量综合匹配评估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gaoHo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各大城市轨道交通逐步由单线运营过渡至网络化运营,为运营组织与管理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挑战。由于发展中的轨道交通网络尚不成熟,需求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导致路网部分线路或者局部区域运力供给与客流需求间矛盾较为突出,网络负载不均衡问题成为当前大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突出问题。科学、准确地评估运力供给与客运需求间时空协调匹配关系,进而利用有限的固定设备及移动设备资源来优化运力供给,是解决网络负载不均衡难题的主要措施。当前实际运营组织中对于运力运量的匹配评估主要依据列车满载率这一单一指标来衡量,较为局限和粗略;同时,对于运力提升时机及运力资源配置方案均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多以运营管理者经验为主。为此,本文着力针对运力运量匹配评估这一关键性基础问题展开研究,从运力供给方及乘客服务水平两方面进行运力运量综合匹配评估,不仅考虑区间列车运力的利用情况,而且对车站乘客服务水平(滞留时间、滞留量)予以考虑,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协调匹配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实现科学化运力运量匹配评估。最后,以北京地铁单条线路为对象展开实证研究,验证了所构建方法的准确性与实用性。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包括:(1)扩展运力运量匹配内涵,明确运力运量匹配度的概念。首先对轨道交通运力运量匹配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线路客流特征及运力时空分布特点挖掘运力运量不匹配的表现特征,进而构建运力运量匹配评估框架,主要包含服务水平(乘客)和运输能力利用(供给)两方面,以及车站-区间-线路三个层次。(2)运力运量匹配评价指标构建及计算。在综合匹配评估框架下,明确不同层次对象(车站、区间和线路)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及指标计算方法,为计算其中关键的车站层指标,构建“乘客—列车”时空匹配模型,利用自动售检票(AFC)数据和时刻表数据精确匹配得到单一乘客乘坐列车的信息,进而获取乘客候车时间、车站滞留人数、滞留次数等微观客流指标,描述车站内客流状态。(3)针对车站-区间-线路不同层次分别构建运力运量匹配度计算模型。车站层通过断面客流量和进出站客流量关系比较进行评价;区间层通过设置分时段理想满载率评价;线路层面采用线路平均满载率、平均候车时间、乘车舒适度三个指标,建立基于熵权-TOPSIS的运力运量综合匹配度评价模型,从而形成一套运力运量多维度多层次的匹配度评价方法体系。(4)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1号线全日分时段的综合匹配度进行计算,并对不同时段车站、区间的不匹配程度进行排序。最后针对8:00-9:00、18:00-19:00和10:00-16:00的运力运量不匹配状况特征,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其他文献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Films,简称TCO)是一种重要的光电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导性、在可见光区域的高透光性等优良特性,在太阳能电池、紫外探测器、LED
场致发射显示器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真正与等离子体(PDP)和液晶显示器件(LCD)相竞争的平板显示器。其产生图像的原理与阴极射线管(CRT)相同,均为电子撞击荧光粉发光,但采用的是矩
本文针对如何打造“留学海南”品牌,从“留学海南”品牌的内涵挖掘入手,提出“留学海南”产品差异化定位及琼台合作打造“海南国际教育岛”,并探索“留学海南”品牌的具体实
四川为多山的省份,除盆地外,大部分地区为连绵的丘陵或山岭重丘区,特别是川西、川南地区,山高坡陡,地形高差较大,地势陡峭,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经过
中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是指中职“双师型”教师为适应中职学校教学这一特定岗位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特质的总和.以教师“雨伞模型”胜任力为理论依据,基于STE
高速铁路的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其客运量的预测是高速铁路规划建设的前期和基础工作,同时又是制定运输模式和行车组织方案的重要依据。客流吸引范围的
共振碎石化技术作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改建的一种方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该技术通过共振破碎机按照一定的施工工艺参数对路面板进行破碎。当振动锤头的激励频率接近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机动车日益普及,人们在享受机动车所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交通拥堵困惑,因交通拥堵带来的交通事故、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越来
高职学生通过三年的职业教育之后,如何定量分析和评价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效果,是当前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以某高职院校连续三届高职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在学生入校、毕业离校两个
为应对制造业转型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分析我国古代匠人的精神底蕴,探讨当代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