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军事训练引起的下腰痛是常见的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在现代军事训练中,由于训练强度加大及机械化在现代军事训练中地位日益提高,士兵下腰痛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谐振对驾驶员、乘务员腰部组织的危害更严重。目的1.抽样调查某部装甲步兵骨源性下腰痛的发生原因及分布情况,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措施。2.探讨谐振对装甲步兵人体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等腰椎骨组织相关炎性标志物的影响。3.对于骨源性下腰痛的士兵进行腰背肌相对肌力素质锻炼,观察锻炼后骨源性下腰痛士兵症状变化情况以及相关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情况;以期为谐振所致骨源性下腰痛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方法1.随机筛选调查的402名参训装甲步兵,年龄(19.2 ±3.3)岁,体重(62.7±7.6)kg,身高(168.5±5.7)cm,均为男性。所有接受调查者均排除脊柱骨折及手术病史、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采用由全军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制定的《装甲步兵骨源性下腰痛登记表》,依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1]第1页共88页中所规定军事训练下腰痛的诊断标准,由专业卫生人员监督,采取发放表格与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装甲步兵骨源性下腰痛展开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2、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运用骨源性下腰痛诊断标准,随机筛选出三组,正常对照组30名(非装甲步兵,无下腰痛),健康对照组(装甲步兵,无下腰痛)30名,实验组(装甲步兵,有骨源性下腰痛)24人。64名士兵均为男性,全部参加正常训练,无任何干预措施,一周后给予血样检测。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5ml血液放入真空洁净的促凝管中,2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2ml,检测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3.从无下腰痛装甲步兵人群中随机抽取60名健康士兵随机等分为对照A组(无干预组)和对照B组(施加干预);24名骨源性下腰痛士兵随机等分为骨源性下腰痛C组(无干预组)和D组(干预组).流行病学调查后给予持续8周的腰背肌相对肌力素质锻炼,所有士兵均为装甲步兵,男性。全部参加正常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5ml血液放入真空洁净的促凝管中,2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2ml,检测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8周干预结束后进行疼痛程度随访调查。结果1.被筛选调查的402名参训装甲步兵罹患下腰痛113例,发生率28.11%。其中骨源性下腰痛24例,发生率为5.97%,占下腰痛人员比例21.24%。≥2年兵龄骨源性下腰痛发病率为10.93%,明显高于≤1年兵龄组的5.19%、1-2年兵龄组的4.76%(P<005)。在骨源性下腰痛24名士兵中,乘员17名,所占比例高达70.83%,载员7名,占29.17%。装甲乘员比例明显高于装甲载员(P<0.05)。24例装甲步兵骨源性下腰痛伤员中,I度疼痛患者发生率较高(3.98%),明显高于II度疼痛伤员(1.49%)(P<0.05),III度以上的患者发生率极低,仅为0.50%,与I度、II度疼痛组发病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健康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ALP、TRAP略高,BGP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与健康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比较BALP、TRAP升高,BGP降低,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意义(p<0.05)。3.干预前后A组BALP、TRAP升高,BGP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干预前后各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C组BALP、TRAP升高,BGP降低,但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干预前后各指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A组有2例发生骨源性下腰痛;B组未有骨源性下腰痛发生;C组没有伤员症状缓解,且有3例疼痛加重;D组有7例症状缓解,干预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调查发现装甲步兵下腰痛发病率较高,骨源性下腰痛所占比例不可忽视,主要集中在≥2年兵龄,其中装甲乘员明显高于装甲载员,Ⅰ、Ⅱ度疼痛患者发生率较高。2.谐振会导致人体骨代谢标志物改变,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改变可以作为骨源性下腰痛诊断的生化炎性标志物。3.腰背肌相对肌力素质锻炼骨源性下腰痛的预防和治疗均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平常的军事训练及作业中,应该加强腰背肌锻炼及健康宣教工作,减少骨源性下腰痛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