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温带森林土壤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_dol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高纬度森林土壤在漫长的非生长季中对重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释放或吸收在碳氮年收支中作用很大,但目前研究甚少。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比较非生长季和生长季东北东部四种典型温带森林土壤表面CO2、CH4和N2O通量的时间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整体看来,四种森林土壤在非生长季中均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汇的功能。红松林、落叶松林、蒙古栎林、硬阔叶林的非生长季平均土壤表面CO2通量分别为65.5±8.1 mg m-2h-1(平均值±标准差)、70.5±10.2 mg m-2h-1、77.1±8.0 mg m-2h-1、80.5±23.5mg m-2h-1;CH4通量分别为-17.2±4.6μg m-2h-1、-15.4±4.2μg m-2h-1、-31.5±4.5μgm-2h-1、-23.6±4.1μg m-2h-1;N2O通量分别为19.3±5.1μg m-2h-1、11.5±2.5μgm-2h-1、16.4±4.0μgm-2h-1、14.4±5.4μgm-2h-1。所有林型非生长季土壤表面CO2通量在春季土壤解冻前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在解冻进程中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其中红松林和落叶松林出现一个释放峰值(硬阔叶林例外)。土壤表面CO2通量与5cm深土壤温度(T5)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在隆冬时节出现CH4净释放现象,但释放强度及其出现时间因林型而异,其中以红松林的释放强度较大,高达43.6μgm-2h-1。土壤表面CH4通量与T5呈显著的负相关。土壤表面N2O通量的时间动态格局在林型间的分异较大,但在春季土壤解冻阶段均释放出N2O,而释放峰值和出现时间因林型而异。土壤表面N2O通量则与0-10cm深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红松林除外)。生长季四种森林土壤在非生长季中均表现为CO2源和CH4汇的功能。红松林、落叶松林、蒙古栎林、硬阔叶林的生长季平均土壤表面CO2通量分别为:213.9±24.5mg m-2h-1(平均值±标准差)、216.5±18.1mg m-2h-1、293.2±23.1mg m-2h-1、349.8±25.8mg m-2h-1; CH4通量分别为-66.0±4.8μg m-2h-1、-84.2±6.8μg m-2h-1、-81.6±5.0μg m-2h-1、-76.0±5.4μg m-2h-1。生长季土壤表面CO2通量与5cm深土壤温度(T5)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而CH4通量与T5呈显著的负相关。本研究展示了非生长季温带森林土壤CO2、CH4和N2O通量对于三种主要大气温室气体的年释放量或吸收量的重要影响,并对4种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CH4的年通量进行了估算。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香猪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的多态性变化及其与生长繁殖性状之间的联系,本文利用Illumina Porcine SNP 60K芯片技术,在120头香猪和柯乐猪中检测
本实验室此前已经鉴定了一个水稻“不开花”突变体rid1,导致不开花的原因是由于T-DNA插入RID1(Rice indeterminate 1)基因位点,使得RID1基因的功能发生缺失所造成。本研究以
摘要:一直以来,关于作业的研究较多的是围绕“纯教學”的视角展开的,很少从学生心理机制的角度展开研究。本文尝试将视角聚焦于微观的学生主体,从关注学生的心理出发,就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关于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一些探索及思考与大家一起共享。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心理机制;作业设计;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9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