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并[2,3-d]嘧啶及烷氧基亚胺基苯乙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ad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吡啶并[2,3-d]嘧啶类化合物以其显著的生物活性成为当今化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药理学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可用于杀菌、抗真菌、抗肿瘤和癌症、消炎、抗痛风、抗兴奋剂、抗过敏剂、抗心血管疾病、抗支气管炎、杀虫剂、抗组胺、抗病毒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其中部分化合物已被开发成了商品,如镇静剂(pirenperone)、抗过敏剂(barmastine和pemirolast)及抗溃疡药物。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尤以其抗肿瘤和杀菌活性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它们是典型的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抑制剂,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肿瘤、癌症、白血病、艾滋病及其他神经性疾病。 席夫碱及其衍生物,由于具有抑菌,抗癌的活性,备受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由于某些席夫碱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医药界的重视。又由于席夫碱合成简单,活性较高,也引起了应用研究工作者的兴趣,从而推出了对席夫碱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各类席夫碱的制备方法和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也有不断报道。据报道,氨基酸类、缩氨脲类、缩胺类、腙类、胍类席夫碱及相应的配合物具有抑菌、杀菌、抗肿瘤、抗病毒等独特药用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及烷基羟亚胺基苯乙酸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它们应用于抗菌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的研究。通过特殊的合成途径,高效率的得到产物,这样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才能够有效的开发并且产业化。本文主要是通过苯甲醛和苯乙酮作为起始原料,对其进行改造,向后衍生出本文所有化合物。并且对其作了1H-NMR,13C-NMR,IR,ESI-MS等结构测定,其中27个是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随后28个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菌活性测试,并发现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对白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窄谱抗菌作用,其中3b的最小抑菌浓度可达46.5μM/L;另外还发现了3g还对表皮葡萄球菌和蜡状芽孢杆菌存在较好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可达41.1μM/L和328μM/L。对于烷氧基亚胺基苯乙酸类化合物来说,它们只对白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其他测试菌种没有抑制作用。这种选择性的生物活性作用告诉我们,经过一定的分子结构改造,这类化合物还是比较有前途的。
其他文献
随着电线电缆的长期使用,首批在国内服役的进口电缆以及80年代中国自主生产的电缆都到了更新换代的时期,各种故障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和改进电缆的各
近年来,由于贵金属纳米粒子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在催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这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金属纳米粒子具有很高的表面能,其很容易发生团聚,团聚后其催化性能明显下降。为了阻止其团聚获得高催化性能,一般将金属纳米粒子装载到材料载体中。本论文基于二氧化过硅纳米粒子为模板分别制备了载Pd纳米粒子复合聚电解质空心微球、载Au纳米粒子复合发状聚离子液体空心微球和载Au聚合物刷复合微球,并对它们
钙钛矿结构的物质具有优异的铁电、压电特性,其中钛酸钡、钛酸铅和钛酸锶钡因为其在材料和催化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   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