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 42次 | 上传用户:persistenc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德班大会确定《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继续推进,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它标志着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减排机制相关架构的确立。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全球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这将会对人类生产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低碳经济对中国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能源消耗猛增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上。据统计,近些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涨,在2006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由此可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贸易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其规模的不断扩张也加剧了中国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中国出口商品中存在大量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外政府、学者乃至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而且碳排放超标导致中国国内的环境污染严重,不仅威胁人民的健康,甚至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低碳经济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和出口贸易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如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各个行业的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低碳减排规制将如何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面对低碳经济的严峻挑战,中国出口贸易将如何实现低碳发展?这些都是本文将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整合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低碳减排规制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原因,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低碳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借助Johansen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VAR模型分析研究碳排放总量与中国出口贸易规模和出口贸易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与长期变化影响;并且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各个行业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及变化情况,进而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解析低碳经济对中国各个行业出口贸易影响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碳关税为代表的低碳减排规制对中国各个行业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的具体影响。在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出口贸易低碳发展的相关对策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1978年—2010年,中国的碳排放和出口贸易总量规模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碳排放增加是出口贸易规模扩大的Granger原因;而中国的碳排放和出口贸易方式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中国碳排放量增加是一般贸易方式和加工贸易方式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中国的低附加值粗放型、高碳排放的发展模式强力推动着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规模的扩张和出口贸易方式的增长,这证明了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和出口贸易方式都具有明显的“非环境友好型”特征,也证实了高顺差的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给低碳减排的工作带来了非常沉重的压力。(2)根据1992年—2007年的中国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本文将“瓦尔拉斯—卡塞尔模型”和投入产出法相结合,计算了中国30个行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及其变化情况。本文通过数理模型的模拟和大量的计算,得到出口贸易中令人信服的数据和有规律性的特征。本文的研究显示中国入世以后的各个行业整体的碳完全产生系数(又称为“碳排放系数”)有所下降,这与中国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实施过程相吻合,而且证明了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国的工业结构特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能源密集型为主,产业结构粗放,污染排放十分严重,总体上技术较为落后,还是处于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虽然中国入世以后的出口贸易规模增长迅速,贸易顺差连年增长,但中国的出口产品大多为高能耗、高排放类的初级产品。所以,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一直在大幅度增加,能耗排放高、技术含量低,在向全世界提供廉价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许多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目前,中国出口贸易正处于“两难境地”,既为世界贸易和本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又因为大量贸易顺差和碳排放激增问题而备受指责。因此,中国必须推动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同时研发并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生产低碳优质商品,降低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量,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国际碳减排做出贡献。(3)本文部分借鉴Copeland&Taylor(2003)的贸易和环境的研究思路构建一个关于低碳经济与贸易的一般均衡理论研究模型,从经济学理论上解析了低碳经济影响国际贸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而在中国30个行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对数指标分解方法”(Log Mean Divisia Index)即LMDI因素分解法实证分析了1992年—2007年的中国30个行业的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在1992年—2007年期间,从三种效应的影响方向来看,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总效应的影响同方向变化,即都产生了“正”的作用,出现了“碳增排”;而技术效应与总效应的影响变化方向相反,即产生了“负”的作用,促进了“碳减排”。从三种效应的影响强度来看,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的是规模效应,其次是结构效应,而技术效应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长。(4)低碳减排规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是本文的又一个创新性研究。从短期来看,碳减排成本以要素投入的形式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一国的比较优势和产品竞争力。然而,从长期动态效应来看,低碳减排规制会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增加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创新地组合运用碳完全产生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出口贸易结构指数以及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数等多个衡量指标,测度并研究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同时模拟设定碳关税率,对碳关税影响中国各行业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以碳关税为代表的低碳减排规制会对中国高碳排放行业的出口贸易产生严重的冲击,高额的碳关税会进一步压缩本其已有限的利润空间,因此,中国政府、产业和企业应该共同研究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出口贸易低碳发展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有效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从而确保中国出口贸易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荀子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对战国末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在弘扬儒家理想政治的前提下,将论兵之道与政治治国之道密切地结合起来,代表了先秦儒家兵学思想的最
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要保证马铃薯的质量与产量,就必须要做好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防止各种病虫害对马铃薯的侵袭。基于此,主要探讨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昌吉市平原区34组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昌吉市平原区地下水水质质量较好,以III类水为主,无I、II类水。潜水、承压水质量超标率分别为
介绍了一种技术先进的能见度自动观测仪,这种能见度仪与国内目前的能见度仪相比也是前向散射能见度,由于它采用独特的双光路设计,能消除测量误差并简化校准过程,共有4个探头
森林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管护好森林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作为基层林场的森林资源管护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管护经验,对宁南山区森林资源
试验中针对氮肥、磷肥是否秋施以及追肥过程是否伴随施用有机肥分别测定和分析了6组不同处理条件下葡萄叶片面积、比叶鲜重及浆果产量等光合特性。分析总结出葡萄生长时期对
在当前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和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广东工业大学利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平台,开创了"1+2+N"型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并完
本文以具象表现绘画为主要研究目的,探讨写实绘画在历经现代派艺术的洗礼与冲击之后,重新焕发出的新的异彩,以及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今天的架上具象绘画,曾经有过的功能性已
为了对煤矿CH4气体进行实时监测,基于混合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与波长调制光谱(WMS)的检测技术,采用中心波长为1.65μm的分布反馈(DFB)激光器,设计并研制出痕量CH
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制定激励政策,拓宽基层就业渠道;加大政绩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完善基层就业政策执行机制;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优化基层就业环境;消除户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