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运动员在一次极量或者次极量的力量负荷刺激后,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运动员的爆发力会有即时的提高,这种提高主要体现在跳跃以及短跑上,这种现象被研究者称之为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这种肌肉表现使得大力量活动成为赛前热身的热门选择。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测试运动员在不同的力量负荷刺激及不同恢复时问后30米跑的相关指标(10米,30米时间),比较和分析负荷强度及恢复时间对30米跑中PAP现象的影响,试图找出二者与30米跑的最佳组合方式,从而为实际的运动训练及比赛中PAP现象的运用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方法:受试者(11名)其下肢负重半蹲1RM/体重≥2,然后根据测试结果计算每个研究对象90%1RM及80%1RM重量,分别作为个人诱导PAP的刺激强度。不同测试方案安排至少隔天进行。测试时,受试者先进行一次30米冲刺作为基准值,然后进行PAP诱导(90%1RM或80%1RM重量),或空白对照,之后的每4分钟进行一次30米冲刺测试(4min,8min,12min)。采集受试者每次30米跑成绩(含10米跑时间),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恢复时间及负荷大小对受试者短跑成绩的影响。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90%1RM负荷强度刺激后,不同恢复时间,男大学生运动员的短跑成绩并无显著变化,其中,经8min休息恢复后,男大学生运动员的短跑成绩有提高的趋势;80%1RM负荷刺激后,经不同恢复时间,男大学生运动员的短跑成绩并无显著变化。分别经4,8,12min休息恢复后,不同负荷刺激间短跑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的PAP诱导方案中,90%1RM负荷后经8min休息后,男性大学生运动员10米及30米跑成绩有提高的趋势,但无显著变化。其他组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