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东方主义传统——乔治·爱略特笔下的吉卜赛人形象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ccdddddccccc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因其冷静深刻的哲学思索、对人文社会政治的关注成为维多利亚小说的研究热点。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发展,许多学者纷纷采用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和马克思主义等方法解读她的小说,使这一研究领域呈现出新的气象。 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发现关于爱略特作品的后殖民主义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她笔下的犹太人形象,而忽视了其作品中的另外一些“他者”,例如吉卜赛人等等。在现有少数的分析吉卜赛人的文章中,评论家无一例外都从性别和种族的联系出发,认为爱略特作品《佛罗斯河上的磨坊》和《西班牙的吉卜赛人》中的女主人公相貌上的异族(吉卜赛人)特征,实际代表着她们和吉卜赛人在性格或命运上的相似,代表着她们独特的女性意识或渴望摆脱被压抑束缚的社会地位的愿望。在这些评论中,吉卜赛人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物来阐述爱略特对女性身份和命运的看法。因此,本文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对两部作品中的吉卜赛人物进行文本解读和阐释。在分析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吉卜赛人的普遍看法的基础上,本文解读了爱略特作品中吉卜赛人的形象和命运,指出爱略特创造性地重塑了吉卜赛人形象和他们与白人的关系,这种创造性的重塑是对东方主义传统话语的反思和颠覆。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导言从宏观的角度追溯了乔治·爱略特研究在国内外的兴衰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目的。 第一章简要总结了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并且对其做出评价。 第二章简单回溯吉卜赛人在英国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整理分析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于吉卜赛人的普遍看法,指出这些看法其实是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统治需要虚构出来的东方主义传统话语,是严重偏离现实的想象。吉卜赛人的形象被扭曲成两种固定模式:天真单纯的落后群体和邪恶危险的野蛮人;他们是低等的、落后的民族,需要白人的教化和管理。 在第二章的基础上,第三章通过分析爱略特笔下的吉卜赛人形象,发现他们突破了吉卜赛人的固定模式,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同时,通过分析《西班牙的吉卜赛人》中吉卜赛人的结局——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及《佛罗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吉卜赛女王梦想的破灭,发现这种安排也打破了白人和吉卜赛人奴役和被奴役的、领导和被领导的不平等关系;最后总结出爱略特创造性地重塑了吉卜赛人形象和他们与白人的关系。 第四章进一步分析爱略特重塑吉卜赛人形象和他们与白人的关系的原因和目的。爱略特推崇博爱和世界大同思想,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她对吉卜赛人形象和他们与白人的关系的重塑在一定程度上反思和颠覆了东方主义传统话语。 结语是对全文观点的总结。
其他文献
通过对辽宁夏秋季番茄的产地调研,发现2019年辽宁夏秋番茄生产主要存在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褪绿病毒病、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病重及坐果不良、果实品质下降等生理障碍问题.
期刊
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暴力、空无感为时下人类困惑中显著的四类。英国国民作家兼布克奖获得者伊恩·麦克尤恩2010年作品《太阳能》以备受争议的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挑战全新写
马克·吐温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出版之初就吸引了无数的评论家对其进行批评解读。小说深刻丰富的主题思想、鲜明的人物塑造和极具特色的口语化的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和英语的空语类的一种,PRO的性质,分布及其释义。空语类是指存在于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中但在表层结构没有语音表现的一类名词性词语或短语。自从20世纪80年代
会话是社会生活的中心活动,对会话的研究在近年来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行会话研究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而会话分析是其中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会话分析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很显然我们已进入了一个计算机技术和外语教学紧密联系的新信息时代。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