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初步探讨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其适应症、技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选择1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3.00±8.10岁。颈内动脉颅内段术前狭窄率70%~98%,平均85.40±8.26%。术前进行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CT或MRI、MRA、CTP、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在DSA监护下,采用局麻或全麻后、经股动脉穿刺,Seldinger技术置入6F动脉鞘,使用6F导引导管,在0.014”微导丝引导下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即刻造影观察支架情况、狭窄率变化,术后做NIHSS评分,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于围手术期并发症并处理。所有病例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 13例患者共放置10枚支架,均为球囊扩张式支架,手术成功率76.92%。2例因血管过度迂曲,支架无法到达狭窄处改行单纯经皮腔血管成形术(PTA);1例术中出现严重血管痉挛而放弃手术。成功者术后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从术前平均狭窄(85.40±8.26)%下降至术后(8.60±5.8)%,术前术后DSA狭窄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围手术期症状消失和改善的有8例,3例出现轻微神经功能变化,无严重神经功能恶化及死亡病例发生。(2)随访13例,平均随访22.8个月(2~41个月),10例行TCD检查,未见提示血管再狭窄,行CTA复查4例,DSA复查2例,均无支架再狭窄、移位、塌陷。结论:(1)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支架成形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远期疗效及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