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早期床旁踏车运动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设计历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收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综合ICU的患者,符合入选标准但未实施下肢运动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而在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收入ICU,符合入选标准并进行下肢踏运动的患者为治疗组。入选标准:①因肺部疾病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并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②无肠内营养禁忌证;③年龄≥18周岁。删除标准:①脑功能衰竭;②恶性肿瘤晚期;③孕妇;④有踏车运动的禁忌证。根据患者此期间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是否进行下肢踏车运动训练将患者分为运动组和常规组,即运动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每天两次,每次20分钟的下肢踏车运动。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两组患者入组时基线特征,入组7天内胃肠功能异常表现的累计频数,运动治疗第7天和出院时营养状态指标,以及患者离开ICU和出院时的预后指标和治疗费用等。结果: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患者102位,未行下肢运动历史对照(对照组)50例,接受下肢运动的患者(治疗组)5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感染相关指标、呼吸机治疗参数等基线参数方面,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下肢运动治疗的7天期间,两组患者胃肠功能异常表现比较发现,腹泻、胃潴留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而呕吐发生率和早期(3天内)肠内营养达标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运动组第7天肠内营养剂量的增加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尽管两组患者在入组第7天时的各营养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出院时,运动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反映营养状态指标明显改善,而有创通气时间和抗感染费用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床旁踏车训练有助于改善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的胃肠功能和出院时患者的营养状态,并且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抗感染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