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特殊音位的实验语音学研究——以拨音为中心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e_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鼻音混乱等现象,从而对日语拨音的学习感到困难。其原因在于日语拨音是特殊音位的一种,根据其后接元音、辅音的不同可以将拨音分为[m]、[n]、[η]、[N]以及鼻化元音等多种不同的鼻音。因此,本论文把エ段拨音单词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实验语音学软件—Praat和统计学软件SPSS等分析软件,对拨音单词“e+/N/”后接不同的元音和辅音对拨音/N/共振峰F1、F2、F3的直接影响的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对象为在校本科一、二、三不同年级的日语学习者和日语为母语的教师。通过本文的实验和分析,笔者认为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个:受学习时间长短影响、受鼻音教学的抽象性影响以及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处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拨音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即三个年级日语学习者在拨音的发音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误,尤其是其后接破擦音类型的拨音单词舌叶音[ts](ぜんつづ)、前舌音[d3](れんじつ)掌握的最为不理想,发音时会出现日语学习者比母语发音者软腭的位置偏高、舌尖卷起过高等现象,所以日语教师和日语学习者在对日后的エ段拨音教授和学习过程中应着重注意此类单词。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Talmy(1985,1991,2000)所提出的词汇化模式以及Slobin(1991,1996,2000)的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根据Talmy的“图形-背景-运动-路径”的分析模式,对汉语运动事件的典
本文通过引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林语掌的英语作品与其自译版本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研究,分析了他进行英语创作而后又自译的目的,对两个过程进行“对话理论”视角下
语言学习者和外部社会的关系受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学习者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如何与外部环境进行协商并进行自我认同的构建。   本研究借
作为我国一项最有影响力的全国范围内的语言测试,高考一直以来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蓬勃发展,对高考的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2001年施行的英语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