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游历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研究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unai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游历小说,是指以游历人物为主人公,以游历人物的行走及活动为基本线索,以游历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主体内容的一种小说类型。西方游历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在其演化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以巧妙的架构能力和趣味横生的故事叙述方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长期影响着后世的小说创作。对情节结构模式的分析和深入,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西方游历小说。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首先,简要梳理了西方游历小说及其情节结构模式的发展轨迹,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其概念和分类进行总结。其次,对于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概括,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架构起本文的理论基础。最后,从情节结构出发,将西方游历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单线型情节结构模式、复线型情节结构模式以及网状型结构模式。第二部分,分析单线型情节结构模式的类型。根据情节架构的不同,将单线型情节结构模式分为三种类型:W型情节结构模式、圆圈型情节结构模式和树状情节结构模式。以《小癞子》、《堂吉诃德》、《格列佛游记》、《小王子》、《鲁滨逊漂流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海底两万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等经典小说文本为基础,进行深入的剖析。第三部分,分析复线型情节结构模式的类型。根据情节架构的不同,将复线型情节结构模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交叉式情节结构模式,一种是平行式情节结构模式。此部分以《弗兰肯斯坦》、《魔戒》等经典小说文本为基础,进行纵向的分析。第四部分,分析网状型结构模式的特点。以精神游历小说如《喧哗与骚动》、《墙上的斑点》、《尤利西斯》等经典文本为基础进行分析。“情节”在现代小说中已不断弱化,不再作为文学创作中的要素而存在。此部分以人物的意识和心理活动为辐射线进行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结构模式化具有其双面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游历小说的再创造,促进游历小说的生产和传播。在依据模式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发展过程中的优秀元素进行融合,创作出富有新意和生命力的作品。另一方面又会局限创作者的发挥。情节结构模式凝聚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通过模式化的情节往往能够看到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情感意蕴,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价值意义。因此,对于西方游历小说情节结构模式的客观研究,有利于对西方游历小说进行深入了解,有利于拓宽延展西方游历小说理论体系的建构,对于小说的创作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本论文在讨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作品特色的基础上,依据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获奖的五部作品来阐明《李自成》的影响,主要叙述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和出
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历经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跨越了初、盛唐两大历史阶段,是唐前期的两位著名人物。他们是开元前期文武兼备的社稷之臣,朝堂之外交往甚笃,友谊
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始,对中国文化的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小说的影响,关注者颇多,但却一直没有专著出现,这与研究者将着眼点大都集中在对白话小说、经
快阁因“江山广远、景物清华”的美名载于史册,并因黄庭坚的《登快阁》声名鹊起,天下闻名,吸引着历朝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慕名前往,留下许多优秀的篇章,尤以诗歌最为突出。笔者从历代
论文主要探讨童年经验对“六十年代作家”的影响及其在小说创作中的呈现,目的是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对“六十年代作家”的小说创作进行发生学意义上的研究。论文选取一些受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