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区面积广阔、坡耕地比重大,耕地撂荒不仅关系到山区农地的合理利用政策和山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还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影响,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貌形态复杂,地块零碎,交通条件较为落后,山区聚落分布零散,促使了山区耕地进一步撂荒。因此,本文以贵州朗溪槽谷2004年、2010年、2014年、2017年;花江峡谷区2004年、2010年、2015年、2018年;后寨河2004年、2010年、2015年、2018年遥感影像等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通过景观格局指数、缓冲区分析及结合各研究区所在高程分析其撂荒地分布格局、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和撂荒效应,同时总结归纳三个典型研究区撂荒地分布格局等异同特征。结果得出:(1)后寨河研究区撂荒地面积2004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为:52.66hm~2、53.36 hm~2、65.06 hm~2和1222.8 hm~2,朗溪槽谷区2004年、2010年、2014年和2018年分别为:583.9 hm~2、937.98 hm~2、1650.85 hm~2和1030.48 hm~2,花江峡谷区2004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为:27.48 hm~2、59.3 hm~2、71.05 hm~2和142.84 hm~2;从撂荒地斑块大小来看,后寨河流域研究区撂荒地单块面积最大,其次是朗溪槽谷区和花江峡谷区。朗溪槽谷区撂荒地分布特征与其耕地分布格局有着密切关联,区内撂荒地随高程变化其面积变化较为明显,尤其是在1047m~1202m范围内高海拔的缓坡丘陵与高原面,耕地撂荒较为突出;而在花江峡谷耕地撂荒区域性较强,部分地区由于石漠化影响无耕地分布,因此,耕地撂荒的现象也不存在;后寨河研究区区内东南部山区耕地撂荒更明显,撂荒现象较为普遍。(2)后寨河研究区的耕地撂荒现象从高海拔往低海拔方向演变,而花江峡谷区和朗溪槽谷区则不同,花江峡谷区耕地主要分布在713m~1390m高程范围内,因此该区耕地撂荒现象比较突出,撂荒现象也在这个高程范围内从较高处往低处演变;朗溪槽谷底部两侧由山上往下耕地开始撂荒,顶部高原面上耕地由山上往下逐渐撂荒,耕作范围缩小,撂荒分布面积扩大。撂荒地演变方向也呈现多样化,朗溪槽谷东南侧海拔较高的顶部平缓高原面大部分耕地撂荒后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种植烤烟、药材等经济作物,以及花江峡谷区撂荒地上种植花和蜂糖李等经济作物,有效地促进了土地集约化利用。但是在后寨河研究区,由于本身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相对于其他两个研究区更高。(3)从人类活动角度来看,各区域均存在由于劳动力减少而导致耕地撂荒,以各研究区典型乡村聚落为例,揭示劳动力外出进而引发聚落常住人口减少,逐渐形成萎缩性聚落,引起严重耕地撂荒;从距离乡村聚落远近方面,整个花江峡谷区距乡村聚落远近对撂荒地变化影响最大,朗溪槽谷次之;从距离乡村道路远近来看,在后寨河流域丘陵山区对撂荒地变化影响比较明显。(4)朗溪槽谷区的社会经济效应相对比较突出,耕地撂荒后转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集中管理种植经济作物,土地集中流转增加土地租金,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应,当地经济发展由务农为主导的农户生计型转变为土地利用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户经济收入,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花江峡谷区撂荒地生态环境效应更加突出,由于本身生态环境的脆弱,耕地撂荒后逐渐演变成林灌草,对当地生态环境修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耕地撂荒后呈多样化演变,土地逐渐集约化利用和耕地撂荒后演变为林灌草并存,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这对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与生态农村建设起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