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薇甘菊原产中、南美洲,属菊科假泽兰属植物。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生长极其迅速,短期内即能缠绕和覆盖在其他植物上导致植物枯亡,严重危害经济作物和森林植被的生长,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入侵植物。目前,利用植物分泌的自然产物—化感物质来抑制入侵种的蔓延,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从有害植物日本菟丝子中提取分离出对薇甘菊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的化感物质,对其进行结构鉴定,有望开发出抑制薇甘菊生长的新型生物源农药(如除草剂),为入侵植物薇甘菊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日本菟丝子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薇甘菊种子的生物测定方法对日本菟丝子水浸液的化感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日本菟丝子水浸液对薇甘菊和萝卜种子的萌发具有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10 mg·mL-1时,对根长、苗高、发芽指数的抑制达极显著水平(p<0.01)。利用固相萃取法对日本菟丝子水浸液的化感物质进行提取,不同极性的洗脱剂分别洗脱,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在10 mg·mL-1时,丙酮部分对薇甘菊种子根长、苗高、发芽指数的抑制作用已达极显著水平(p<0.01),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显著增强;50 mg·mL-1时,丙酮部分的综合抑制效应达-0.45。运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丙酮部分进行反复分离和纯化,依生物测定结果选出对薇甘菊种子根长、苗高、发芽指数和综合效应的抑制程度达极显著水平(p<0.01)的化合物(化合物编号为1-8、2-1、2-2、2-3、2-4、2-6和2-10),用核磁共振(1HNMR、13CNMR)法、质谱法(MS)进行光谱解析,2-1、2-2、2-3号解谱结果显示,化合物纯度稍差,其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需要进一步分离纯化,方可进行鉴定。其余化合物的谱图结果显示,1-8和2-10号为同一种化合物桂皮酸(cinnamic acid),2-6号为3-苯基丙酸(3-phenylpropanoic acid),2-4号为这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前者和后者的比例约为20:13。这两种化合物在菟丝子属的植物中属首次分离鉴定。日本菟丝子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所提取的化感物质能显著抑制入侵植物薇甘菊种子的萌发,具有开发成新型除草剂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