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视域中的原型批评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d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型批评是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从形式视域中考察原型批评,既能看到它与西方形式美学传统之间密切的联系,又能了解它在哪几方面促进和发展了20世纪西方形式理性的思维方式。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加以讨论: 一、引论。对原型批评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批评实践者多,而理论阐释者少。而从形式的角度来理解原型批评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从形式视域来考察原型批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形式与原型。荣格的原型理论与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呼应的关系。在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与荣格心理学中的原型之间,原型是以一种纯粹的形式,一种无内容的形式的面目出现的。荣格学派代表人物继承了荣格在艺术批评方面运用的方法,对西方文学中的一些经典之作进行阐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艺术形式与文学原型。弗莱的文学原型是指“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叙述结构。文学原型是使文学自身成为一个系统的科学井然的秩序的一个核心。同时又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学进行交流的媒介。文学原型既可以是一种微观的属于意象层面的艺术形式,又可以是宏观的属于文学叙述模式的艺术结构。弗莱理解的艺术形式是建立在文学具体的形式基础之上同时又超越了这种基础,从而发展成为一种理性力量。 四、形式理性与原型批评。形式理性是以艺术形式作为逻辑起点来重新认识和构建人类理想世界的一种理性力量。形式理性在两方面与原型批评具有契合之处。一是形式理性突出艺术的形式作用;二是形式理性具有建构和超越的性质。 五、余论:原型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原型批评引进中国之后,促进了中国学者对于文学人类学的探讨。这种以宏观视野为背景的批评方法对于中国文学的传统研究产生了冲击,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何在宏观背景与文学的审美特性之间保持平衡成为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其他文献
该文试图通过描述校园小说在当代的发展流变,研究种种不同的校园故事在小说形式中是如何被叙述的,以及不同校园故事之间共通的叙事模式.全文分四部分:一、导言界定校园小说的
引论 该文旨在阐明拉康的主体理论,并以其来探讨海明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形成过程与心理特征.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讨海明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
该文共分四章,从丁玲的创作文本出发,梳理出了不同历史、文化前景下作家创作的种种变化,对导致其风格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社会历史分析.以马克思主义积极扬弃论和辩证个体观为理
美国学者波兹曼认为:“一旦你学会了如何问问题,你就学会了如何学习,它能造就一种迵然不同、更为大胆、更富有潜力的理智,这是生存于这个飞速变化时代的重要工具。”综合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