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超材料是一种由人工构造的亚波长结构单元组成的材料,可以产生超乎寻常的光学特性,能够以非常规的方式对入射电磁波振幅、相位和偏振态进行调制。它的应用包括负折射率、人工磁性、超透镜、完美吸收和纳米激光等。特别地,超表面完美吸收在近些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在太阳能采集相关应用、隐身、传感等应用中至关重要。超表面完美吸收的应用波段包括紫外、可见光、红外光至太赫兹波段,甚至包括声波等。尽管超表面完美吸收体表现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号分别为11374076和6187505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材料是一种由人工构造的亚波长结构单元组成的材料,可以产生超乎寻常的光学特性,能够以非常规的方式对入射电磁波振幅、相位和偏振态进行调制。它的应用包括负折射率、人工磁性、超透镜、完美吸收和纳米激光等。特别地,超表面完美吸收在近些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在太阳能采集相关应用、隐身、传感等应用中至关重要。超表面完美吸收的应用波段包括紫外、可见光、红外光至太赫兹波段,甚至包括声波等。尽管超表面完美吸收体表现出良好的光学性能,但由于光热效应,它们始终会受到高温的困扰,尤其是在太阳能热能收集应用中。为了同时实现宽带完美吸收和高温耐久性,需要利用难熔等离激元材料来设计超表面。过渡金属氮化物氮化钛(Ti N)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长波段内显示出等离激元响应。同时,氮化钛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火性,熔点高达2930℃,这使其可以作为设计耐火超表面完美吸收体的材料。而且,氮化钛的物理性质稳定、生物相容好、存量丰富、价格低廉。此外,氮化钛具有较强的热电子激发能力。因此,进行基于难熔的氮化钛超表面完美吸收体的研究很有价值。所以本论文将基于氮化钛材料,研究在紫外、可见及近红外波段上的超表面宽带完美吸收体,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采用四层氮化钛/介质层叠结构,探究层叠结构中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利用薄膜层叠结构,观察到模式耦合行为,通过调节模式的耦合,实现可见光波段的近完美吸收;将氮化钛薄膜进一步图案化为纳米盘阵列,形成超表面,调整结构的尺寸参数,利用结构中三个共振吸收峰的叠加,实现宽带的高吸收,在400~2000 nm波段上获得95%的平均吸收率。然后,采用传统的三层超表面结构,利用氮化钛纳米盘阵列,同时在结构中引入二维材料单层二硫化钼。利用氮化钛纳米盘阵列中的等离激元吸收和单层二硫化钼中的吸收,实现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400~850 nm的近完美吸收,平均吸收率高达98.1%,同时探究了氮化钛纳米结构对单层二硫化钼中的吸收增强。器件的厚度可低至120 nm,有利于器件的小型化。接下来,设计了特殊超表面结构单元,利用包含氮化钛纳米锥阵列的三层超表面结构,基于结构中的电场振荡和间隙等离激元振荡,实现在300~1500 nm波段内平均99.5%的宽带完美吸收。通过变化纳米锥尺寸可以增加氮化钛纳米锥阵列的完美吸收带宽。利用等效电路模型解释了纳米锥尺寸的变化对超表面吸收光谱的影响,并且探究了纳米锥超表面对其他材料的适用性。最后,利用具有双层结构的超表面,舍弃了传统金属/介质/金属结构的中间介质层以减少制备步骤。分别研究了氮化钛纳米柱、纳米锥、圆台超表面的光学响应。在氮化钛纳米柱阵列结构中观察到谐振腔振荡模式,并利用电介质薄层涂覆实现对结构光学响应的调制。利用氮化钛纳米锥之间的间隙等离激元振荡,最终实现高达99.5%的平均吸收率。进一步使用圆台超表面,降低锥体的高度至400 nm,同时在氧化铝介质层涂覆的情况下,在整个太阳辐射光谱范围内(300~2500 nm)实现97.5%的近完美吸收率。本文研究内容和设计的结构为基于耐高温材料的超表面宽带完美吸收体研究领域拓宽了视野,提供了系统的物理内涵解释,同时本论文中的超表面完美吸收体结构能够拓展到其他耐高温金属材料中,在太阳能吸收、传感等相关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此外,本论文中的相关结构与结果有希望拓展到其他波段超表面完美吸收体的研究中,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产生的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且这些数据具有多源、异构等特点。如何对来自不同领域的数据进行知识迁移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迁移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框架应运而生。其利用一个或多个辅助领域(即源领域)的大量有类标数据的知识,帮助相关却类标稀缺领域(即目标领域)的数据进行学习,进而建立出可靠的学习模型。目前大多数迁移学习的研究主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结构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纳米点或纳米凹痕可用于拉曼增强基底或进行信息存储;纳米沟槽可作为纳流控芯片的通道;周期性纳米沟槽阵列可作为纳米光栅。因此,纳米结构在纳米电子、纳米光学和纳米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致力于在广泛的材料表面研究高分辨率高精度纳米结构的加工技术,包括聚焦离子束刻蚀、电子束刻蚀和纳米压印等方法,但是这些加工方
含有长周期有序堆垛结构(Long Period-stacking Order,LPSO)的Mg-RE-Zn系镁合金展现出优异的高温性能,可以用做轻量化的高温结构材料。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具有晶内层片状LPSO相的低稀土含量稀土镁合金,而高质量分数稀土元素的加入不仅有利于晶内层片状LPSO相的析出,还能够促进晶间块状LPSO相的形成,其能够显著地强化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以及高温服役性能。此前Mg-RE-Z
在钢筋末端设置端板,可有效减小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当应用带端板钢筋时,存在直锚段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作用和混凝土对钢筋端板的支承作用。影响带端板钢筋在混凝土工程中应用的主要问题有:(1)钢筋加载端受拉屈服时,带端板钢筋锚固力在直锚段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作用和端板承压作用间的分配关系,是本文所关注的第一个问题。(2)钢筋端板下混凝土不但承受端板传来的压力,而且承受直锚段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作用
由于当今社会对于减重、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镁合金作为最轻的且可回收的金属结构材料,扩大其应用变得越来越迫切。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与研究,镁合金的低强度与较差的成形性能始终难以完全克服,因此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稀土镁合金的开发使得高性能镁合金的制备与应用变得更加可能。然而,由于大量合金元素的加入,使得稀土镁合金的组织往往比较复杂,无论是固溶处理还是时效处理均会引起材料组织与性能的显著
目标追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衍生的应用产品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研究工作的核心为单目标追踪任务,该任务的目的是根据第一帧或前几帧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对后续视频序列中待追踪物体的尺度和位置进行预估,而较高的鲁棒性则会使得追踪器能够较好地应对各种因素(诸如:遮挡、光照变换和脱离视角等)对其的影响,从而使得其所预测的结果更为准确。因此,如何使得所设计的追踪器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制药污泥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复杂的、有毒的工业废物。一般含盐量高,且含有种类繁杂的病原微生物及顽固的抗生素药物残留。直接填埋或者土壤应用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因此,制药污泥必须经过有效的处理降低其危害。然而目前国内外缺乏针对制药污泥热解处理技术的研究。基于此,本论文在分析了制药污泥的基本性质后,通过热解炉探讨了热解终温、停留时间等对制药污泥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以及生物油和生
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全球面临十分严峻的水危机,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因低能耗、出水水质好等已成为污/废水处理再生回用、海水淡化等多水源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聚酰胺薄膜复合膜(TFC)制备简单、分离性能好是半渗透膜处理工艺的首选材料,但膜污染问题仍然限制着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本研究以提高TFC膜的抗污染能力为导向,基于已有研究提出的膜污染机理,设计并制备抗污染TFC膜,解析改性TFC膜的有机
人体的骨组织始终处于不断的重建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自愈能力。然而,骨创伤和肿瘤等疾病造成的骨缺损远远超过了其自身愈合的能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骨修复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是一种多功能的糖蛋白,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工程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因此,本研究以LF在骨缺损修复领域中的应用为出发点,考察了LF在羟基磷灰石表面
Al-Cu-Li系合金由于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以及良好的耐腐蚀性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器和飞机的关键结构部件上。随着航空航天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对飞行器减重的需求越发迫切,为了能够更大规模地应用铝锂合金来替代传统的铝合金,亟需进一步提高Al-Cu-Li系合金的综合性能。热处理工艺和成分能够直接决定该类合金性能的好坏。然而,目前热处理工艺及成分影响Al-Cu-Li系合金组织和性能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