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体的骨组织始终处于不断的重建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自愈能力。然而,骨创伤和肿瘤等疾病造成的骨缺损远远超过了其自身愈合的能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骨修复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是一种多功能的糖蛋白,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工程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因此,本研究以LF在骨缺损修复领域中的应用为出发点,考察了LF在羟基磷灰石表面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乳铁蛋白结构及其促成骨活性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313718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的骨组织始终处于不断的重建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自愈能力。然而,骨创伤和肿瘤等疾病造成的骨缺损远远超过了其自身愈合的能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骨修复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是一种多功能的糖蛋白,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工程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因此,本研究以LF在骨缺损修复领域中的应用为出发点,考察了LF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吸附情况并分析了其吸附模型和相互作用机制。对LF酶解产物中的促成骨活性肽进行了筛选,考察了乳铁蛋白肽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制备了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天然羟基磷灰石材料,并研究了天然羟基磷灰石-乳铁蛋白肽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大鼠骨颅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旨在开发新型骨生长因子以及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应用于骨组织工程领域。本研究探讨了LF作为骨生长因子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对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两种不同形态的HAP,分析LF在两种HAP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显示LF在nano-HAP与micro-HAP表面存在着吸附平衡,nano-HAP对LF的最大吸附量为91.10μg/mg,micro-HAP对LF的最大吸附量约为50.76μg/mg,并且两种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即LF在两种HAP表面均形成单分子层,且其相互作用的主导作用力为静电作用。此外采用TGA和FTIR对HAP-LF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证实LF可稳定吸附在HAP表面,且HAP对其有缓释效果。此外,LF吸附于HAP表面后,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有了显著的提高,可以提高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显著提高HAP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采用UPLC-QTOF以及分子对接技术对LF酶解产物进行了鉴定和筛选,在胃蛋白酶酶解产物筛选得到了具有促成骨活性的乳铁蛋白肽LFP-C(FKSETKNLL),分子对接结果显示,LFP-C多肽与成骨细胞表面受体EGFR具有亲和性,可以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和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同时,LFP-C多肽经固相合成后,本研究通过CCK-8,流式细胞术,ALP检测,茜素红染色以及q RT-PCR等实验考察了LFP-C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LFP-C可以显著促进成骨细胞MC3T3-E1的增殖,促进G0/G1期的成骨细胞转化为G2/M期的细,并且可以促进成骨细胞中ALP的表达以及钙沉积,促进分化相关基因COL1α1,Runx2,OPN以及OCN的表达,从而促进成骨细胞进一步分化。同时,LFP-C可以调控MAPK信号通路中ERK1/2基因表达水平以及ERK1/2蛋白的磷酸化。结果表明LFP-C可以通过与成骨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刺激下游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诱导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此外,本研究利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LFP-C多肽与羟基磷灰石(0 0 1)晶面的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能为-7.06×104 kcal/mol,静电作用能为-9.26×105kcal/mol,结果表明LFP-C可通过静电作用稳定结合在羟基磷灰石(0 0 1)晶面。本研究利用鱼类加工中的副产物鱼骨通过热煅烧方法制备了天然HAP材料。通过SEM,XRD,FTIR以及EDS对天然HAP进行了表征,并通过MTT以及ALP检测考察了其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650°C煅烧马哈鱼骨制备的天然HAP保留了鱼骨中天然存在的Mg2+与CO32-,并可促进成骨细胞的细胞活力以及ALP的表达,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同时采用有机模板法使用天然HAP粉体材料制备了HAP多孔支架,表征结果显示该支架具有连通的孔结构,孔径尺寸在300μm左右,抗压强度为43.2 MPa,并且具有良好的降解性,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支架材料。最后,本研究构建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HAP-LFP-C复合材料,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考察复合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HAP多孔支架材料与LFP-C多肽复合后,可显著促进多孔支架表面细胞的黏附且细胞活力提高了19.66%,并且HAP-LFP-C复合物在植入到大鼠骨缺损部位12周后可以显著促进SD大鼠颅骨缺损边缘新骨的生长。因此,天然HAP多孔支架复合骨生长因子LFP-C后具有良好的应用生物相容性。本研究构建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HAP-LFP-C多孔支架材料,在骨组织工程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LF在骨缺损领域的应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功率密度的大幅增加,使得集成电路单位面积的热量持续升高,热管理系统作为航天电子大功率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制约高速飞行器服役能力的关键技术。石墨膜(GF)是一种新型高导热二维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良好的耐腐蚀性、较高的热导率和较低的热膨胀系数等优点,其面内热导率可以达到1100-1600W/(m·K),被认为是未来最具潜力的热管理用复合材料增强体。本论文主要研究碳纳米管(CNTs)表面改性石墨膜
点阵结构具有高比刚度、高比强度、高度的可设计性和多功能一体化潜力,是力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连接技术的不成熟严重制约了点阵结构的发展与应用。一方面,点阵结构独特的拓扑构型使其难以实现连接引起的集中载荷传递,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分析,点阵结构连接力学行为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仍不明晰。因此,本文开展复合材料点阵夹芯结构镶嵌件连接设计和力学性能研究,构建点阵结构集中载荷传递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产生的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且这些数据具有多源、异构等特点。如何对来自不同领域的数据进行知识迁移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迁移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框架应运而生。其利用一个或多个辅助领域(即源领域)的大量有类标数据的知识,帮助相关却类标稀缺领域(即目标领域)的数据进行学习,进而建立出可靠的学习模型。目前大多数迁移学习的研究主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结构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纳米点或纳米凹痕可用于拉曼增强基底或进行信息存储;纳米沟槽可作为纳流控芯片的通道;周期性纳米沟槽阵列可作为纳米光栅。因此,纳米结构在纳米电子、纳米光学和纳米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致力于在广泛的材料表面研究高分辨率高精度纳米结构的加工技术,包括聚焦离子束刻蚀、电子束刻蚀和纳米压印等方法,但是这些加工方
含有长周期有序堆垛结构(Long Period-stacking Order,LPSO)的Mg-RE-Zn系镁合金展现出优异的高温性能,可以用做轻量化的高温结构材料。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具有晶内层片状LPSO相的低稀土含量稀土镁合金,而高质量分数稀土元素的加入不仅有利于晶内层片状LPSO相的析出,还能够促进晶间块状LPSO相的形成,其能够显著地强化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以及高温服役性能。此前Mg-RE-Z
在钢筋末端设置端板,可有效减小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当应用带端板钢筋时,存在直锚段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作用和混凝土对钢筋端板的支承作用。影响带端板钢筋在混凝土工程中应用的主要问题有:(1)钢筋加载端受拉屈服时,带端板钢筋锚固力在直锚段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作用和端板承压作用间的分配关系,是本文所关注的第一个问题。(2)钢筋端板下混凝土不但承受端板传来的压力,而且承受直锚段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作用
由于当今社会对于减重、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镁合金作为最轻的且可回收的金属结构材料,扩大其应用变得越来越迫切。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与研究,镁合金的低强度与较差的成形性能始终难以完全克服,因此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稀土镁合金的开发使得高性能镁合金的制备与应用变得更加可能。然而,由于大量合金元素的加入,使得稀土镁合金的组织往往比较复杂,无论是固溶处理还是时效处理均会引起材料组织与性能的显著
目标追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衍生的应用产品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研究工作的核心为单目标追踪任务,该任务的目的是根据第一帧或前几帧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对后续视频序列中待追踪物体的尺度和位置进行预估,而较高的鲁棒性则会使得追踪器能够较好地应对各种因素(诸如:遮挡、光照变换和脱离视角等)对其的影响,从而使得其所预测的结果更为准确。因此,如何使得所设计的追踪器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制药污泥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复杂的、有毒的工业废物。一般含盐量高,且含有种类繁杂的病原微生物及顽固的抗生素药物残留。直接填埋或者土壤应用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因此,制药污泥必须经过有效的处理降低其危害。然而目前国内外缺乏针对制药污泥热解处理技术的研究。基于此,本论文在分析了制药污泥的基本性质后,通过热解炉探讨了热解终温、停留时间等对制药污泥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以及生物油和生
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全球面临十分严峻的水危机,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因低能耗、出水水质好等已成为污/废水处理再生回用、海水淡化等多水源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聚酰胺薄膜复合膜(TFC)制备简单、分离性能好是半渗透膜处理工艺的首选材料,但膜污染问题仍然限制着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本研究以提高TFC膜的抗污染能力为导向,基于已有研究提出的膜污染机理,设计并制备抗污染TFC膜,解析改性TFC膜的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