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崭露头角,为译作风格的量化及多个译本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主题间可验证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传统的诗歌文体翻译研究只适用于定性分析,这里的“诗歌文体”分析指的是一首或几首诗歌,当面对几十首甚至上百首诗歌时,我们亦可根据大量语料对译者个人偏爱的语言表达形式加以分析,并从中发现有说服力的译者风格特征(肖维青,2009)。即对语言表现风格的语言形式进行数量计算,并结合分析研究做出说明,从而提炼出语言“量”中译者风格的“质”。本文打破了传统的诗歌定性分析的模式,尝试将语料库语言学及定量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用于《红楼梦》韵律诗的译者风格考察,以《红楼梦》的霍译本、杨译本、乔译本和邦译本为研究对象,收集《红楼梦》前56回中91首韵律诗及其四个英译本,详细对比分析四译者在押韵形式、音节数量及词汇和句子特征三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态特征,由此发现翻译策略的异同及成因,通过客观数据和主观分析得出四位译者确实借助于形式,音韵等传达出自己特有的风格的结论。基于以上对诗歌英译译者风格研究的综述,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1.《红楼梦》四位译者的风格是如何在韵律诗的翻译中体现出来的?2.之前针对《红楼梦》英译的研究中大都将译者的翻译策略概括为:杨译使用的是异化的策略,霍译使用了归化的策略。本文认为:《红楼梦》既然在结构安排上“文备众体”,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是否会根据语篇类型(如:小说文体、诗歌文体等)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3.译者风格与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评判译者翻译策略的标准是什么?4.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方法是否适用于诗歌的译者风格考察?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对《红楼梦》中的韵律诗进行了分类,并从诗歌的押韵(主要是尾韵的分析)、音节数量、以及通过语料库工具对英译本的词汇和句子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些语料进行了分析,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一,在押韵层面,四位译者在对律绝和律诗处理上的表现不尽相同,杨译表现出明显的异化翻译策略,霍译则是归化异化兼有之。邦译和乔译在译律诗时虽没有保持住自己的风格,但总体上均呈现出归化的策略。二,音节数量的分析中,四位译者在“音节数量相等”这方面较为成功地传译了原诗的形式,其中霍克斯的翻译最整齐也最接近于原诗的形式特征,杨译其次,邦译和乔译最后。三,在词汇及句子层面,邦译的译文较之其他三者要长很多,和乔译同样采取了归化的策略。霍译则归化异化兼有,杨译为异化。归化与异化上千年来制约着译者风格,采用归化策略的译者,其风格的突出特点是语言的表现以目的语的语言表现为标准,采用异化策略的译者,其风格的突出特征是在目的语中尽量保存原语的语言表现特征和文化色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译语中找不到与原语对应的语言形式的情况下,会根据已制定的翻译策略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进行处理,而这些方法显示了译者具体的语言表现特色,也就是译者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