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工业部门,导致我国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真实工资率的普遍上升。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进而导致了农业部门的要素替代,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然而由于农业机械具有不可分性,这种变化对农户的经营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传统的小户分散经营模式将会受到冲击。加上我国对于土地流转市场的放开,以及相关政策的引导,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在近些年不断扩大。众所周知,精耕细作的小户分散经营模式在中国维持了几千年。这种模式下领先于世界的土地产出率也是养活中国庞大人口的关键所在。根据测算,中国以全球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近22%的人口。然而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我国传统精耕细作农业模式下形成的高土地产出率还能否继续维持?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哪些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粮食作物之间是否会存在差异?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为判断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为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文从机械化和雇工劳动质量的视角切入,就粮食规模经营对土地产出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并归纳和总结研究成果;其次,基于规模经济理论,结合水稻和玉米这两种我国最主要粮食作物在农艺复杂性、要素可获性以及机械化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探究土地产出率(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随经营规模的扩张产生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趋势背后技术进步、要素替代、劳动分工和道德风险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然后基于来自黑龙江、河南、浙江和四川四省的调查数据对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最终得出结论:(1)在水稻生产中,农户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呈现出“倒U型”关系;(2)在玉米生产中,农户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呈现出“s型”关系;(3)机械化和雇工劳动质量都会对规模.单产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但由于不同粮食作物在农艺复杂性、要素可获性以及机械化难易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所以影响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得到以下启示:(1)在水稻生产方面,从提高我国整体土地产出率的角度而言,当前技术水平下我国政府不应鼓励水稻种植户片面追求过大的经营规模,适度规模经营将会是明智的选择。(2)在玉米生产方面,从提高我国整体土地产出率的角度而言,当前技术水平下我国政府应该鼓励玉米种植户要么维持小规模家庭经营,用中小型机械配合家庭自有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要么就形成500亩-8000亩左右的大规模农场,使用大中型机械配合雇工进行专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