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规训与员工应对:超市员工的劳动过程研究--基于M服装超市的调查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loveyo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作为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有着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议题,劳动过程就是其中之一。就劳动过程进行相应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勘察具体的劳动领域或者是劳动形式,进而揭示其面貌,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劳动的本质以及劳动过程的实质。本文是对服装超市员工的劳动过程所展开的一项田野研究。通过进入服装超市这一劳动“场域”,得以参与观察到员工的劳动过程,并对员工进行深入访谈与问卷调查,试图阐释并说明超市在对员工劳动过程的控制上,是如何影响与塑造员工的行为,员工对此又有何应对,进而又使劳动过程呈现出何种面貌。
  通过在M服装超市这一劳动“场域”的参与观察和对超市员工的深度访谈,以及对超市员工劳动过程中制造同意:统一员工认识、规训运作:塑造员工行为、员工应对:主体性发挥等具体环节与过程的细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在超市对于员工劳动过程的控制上,存在着一种类似“赶工游戏”的模式。超市以其制定的目标任务为依托,通过业绩考核来在员工当中制造同意,又通过分班竞赛来强化员工对于其所制定的一系列游戏规则的认同。为了能够影响与塑造员工的行为,超市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规训运作的体系,用以形塑员工的行为,强化共识的生产。在奖励与惩罚并行的严格管理、控制员工身心的强化培训、专制认同并存的权力分配、嵌入员工忠诚的人情调控的作用影响之下,员工愈来愈嵌入进超市的规训运作之中,亦越来越被深深裹挟进超市对于员工劳动过程的控制当中。当然,员工在其劳动过程中也不是无所反应,亦没有放弃主动抗争。在实际的情况中,员工对超市的措施与举措也有着相应的应对,在这一过程中其主体性得以发挥。员工通过与超市的对话,在内部构建集体意识,并经营与顾客的关系,进行着其主体性的抗争,其抗争整体呈现着柔性的特点。这样的抗争不仅使得员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超市的规训运作里,更使得员工深深地嵌入到超市对于其劳动过程的控制中。
  在超市的控制与员工的抗争相互作用影响下,相关的劳动过程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生态。这样的劳动过程生态或是劳动过程面貌,既不同于布洛维所描述的以“霸权”与“专制”为特征的工厂体制,亦有别于单纯的情感劳动。而是集认同、专制与情感劳动于一体的聚合单位,并在相应劳动过程的实践中发生着聚变。
其他文献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近20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家庭结构变迁也使得老龄化加速发展。当前,在讨论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发展带来压力的同时,对老年人本身的生活状态、生活愿景、价值追求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这不利于当下乃至今后积极老龄化社会的建构。研究立足于C市老人的祖辈托育实践进行个案观察,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来揭示城市老人的个体化发展现状。通过贝克的个体化理论分析发现,在托育实践中的城市老人基于传统家庭主义文化和单位制下的集体生活惯性,个体化发展“脱域”过程存在着困难,且社会文化对老年人积极形象的弱化和话语的边缘化
在社会转型越来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更加开放,就业选择也越来越自由化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求职变得简单了,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它比之前要更复杂,原因在于在现今“陌生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社会的信任模式受到冲击,而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信任模式尚未完善,导致许多领域都出现了信任危机,使得“信任关系”的建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信任关系的视角去分析现社会中的就业问题,主要研究在社会招聘中求聘双方的信任关系建构。笔者以实习所在单位J公司为个案进行相关研究,以求职者的视角将
师:(深情地)同学们,如果时光可以回溯,让我们回到1936年,一个37岁的中年男子——老舍,在山东写了一篇抒情散文——《想北平》。今天我们将开启一段对话之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编者,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齐):准备好了。  师:好,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教師播放幻灯片。]  对话一:裸读感受  这篇散文,你喜欢吗?从主题、内容、形式角度任选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主题:情感(作者要表
期刊
摘 要:运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和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在语言训练方面的教学理念和在课堂上的具体运用,为我们提供了多方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王君;语言赏读;教学方法  “只要对生命保持敏感,题材就不会匮乏;只要对语言保持敏锐,文字就不会粗糙。”去年刚刚去世的著名诗人、作家余光中先生在谈到写作时曾这样说。作家是这样,一名优秀
期刊
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是常常会被人们谈论的话题,要研究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从乡镇基层政府去探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日常的社会治理中,乡镇基层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互动是最常见的。本研究以贵州省S村为田野工作点,在惠农背景下,通过田野调查和“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方法的来阐述和分析扶贫干部与村民互动的故事,进而透视S村扶贫干部和村民之间的行为策略及行动逻辑。
  研究发现,S村扶贫干部和村民围绕惠农资源的配置会产生一系列的博弈行为,扶贫干部会根据自己所报掌握的信息优势和所处于的地位优势采取利用规
本文通过梳理学术研究中常见的“有为精英-消极村民”的研究传统,以此观照个案村Y村的经验事实,发现现实中那些能力平平的无为型村庄精英①主政下的村庄秩序仍然良好。结合Y村普通村民的积极实践资料,提出了“积极村民”的概念,并探讨其面对村庄内部精英失庇、外部城市化暴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土地非农化压力境况下所采取的积极行动背后的情感和利益逻辑及其对村庄秩序的维续作用。
  Y村“无为精英-积极村民”的组合模式有其产生的背景。一方面,无为型精英继替有为型精英主政村庄事务引发了村民强烈的“失庇感”,再加上城市化暴力和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历和文凭作为社会筛选功能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成为影响个人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机制。受改变地位的内在驱动力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卷入到获取优质教育机会的竞争行列,进城陪读是农村家庭为了实现教育抱负,参与教育场域竞争的典型形式。本文从教育抱负视角出发,以四川某中学的农村陪读家庭为研究个案,探究教育抱负如何作用于农村家庭的陪读策略,以及家庭教育抱负的传递成效。
  研究发现:教育抱负是驱使农村家庭进城陪读的最根本的内在因素,这种高期望的背后蕴含着家庭为子女设计的理想
驻村工作队是基层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的关键力量和组织基础。因此,它的构成和运作机制理应成为扶贫治理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构建一个驻村工作队社会网络——社会资源——驻村工作队的扶贫绩效之间的分析框架。本文将利用社会关系网络的理论视角来研究下派的驻村工作队的治理绩效是如何可能的。以鄂西岳乡为个案,对18个驻村工作队的主要驻村干部、乡村干部和乡镇干部进行访谈,得出以下结论:
  政府下派驻村工作队把贫困村与贫困户的实际需要与上级政府之间联系起来,填补了结构洞。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所重塑的关系
贫困问题是世界面临的普遍性难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众多。经过不断地攻坚克难,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脱贫成效显著,但仍然面临着各种困难问题。老年人是贫困的高发群体,其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减贫过程的难点。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越发严峻,农村老年贫困问题尚未完全消除。贫困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养老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贫困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双重背景下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解决老年人贫困问题首先要明确老
网络空间中大量滋生的失范机会主义行为不仅动摇了网民对网络交易的信任,还侵蚀着现实社会既有的信任体系,公众的信任缺失感强烈,迫切需要网络治理给出应对策略。尽管网络交易平台通过监督、声誉等各种约束机制防范失范机会主义,但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刷单炒信等失范机会主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网络治理常常面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困境,网络信任危机仍然形势严峻。因此,迫切需要对网络交易中的失范机会主义行为的本质和特征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探究网络交易平台的约束机制为何难以有效遏制失范机会主义行为。本文以网络刷单现象为例,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