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已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7%的中高度增长,依靠规模扩张、要素驱动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国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升级,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由此,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资源驱动”的规模速度型转向“创新驱动”的质量效率型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淮河生态经济带是我国第四个新经济增长极,由于长期缺乏淮河流域统筹规划导致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层次不高,2018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指出“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转移和升级的重要引擎。以创新驱动有效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将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状况的指标纳入为创新驱动发展测度体系的重要构件,并以此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测度体系,使其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航向标”和“紧箍咒”,从而精准地找到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的发力点,有助于淮河生态经济带更好发挥创新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对引导政府相关部门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创新发展理论和测度理论基础上,引入DPSIR模型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然后选择包含序关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变异系数法的单一测度方法集,利用基于Gini准则的组合测度方法对2012-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省辖市的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根据测度结果分析其动态演变过程,这为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从宏观视角把握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空间布局,为统筹推进区域间创新驱动协同发展、解决区域失衡问题提供有力参考,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的区域相对差异、演变态势以及差异形成的来源;为缩小创新驱动发展的区域差异,探究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选择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揭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以及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识别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通过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的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启示。本研究主要研究结论有:(1)在样本考察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省辖市及总体的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现象,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格局,区域差异显著;(3)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的不均衡程度不高,但区域差异有缓慢增大趋势,此外,区域间差异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总体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4)淮河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外部影响因素中,解释力强度最高的影响因素为对外开放程度,其余依次为非市场化程度、劳动力资本、政府创新支持力度、城市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