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区室外公共空间适老性研究——以成都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w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世界各国也相应建设了各种养老社区。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以数量多、发展快、高龄化、地域差异性、未富先老及失能化严重等为特点,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我国养老社区的建设量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求,我国养老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目前,我国现存建设年代20年以上的旧社区数量巨大,但社区室外公共空间较为缺乏且环境较差,不适合老年人居住。因此,本文立足于旧社区室外公共空间适老性的研究并进行更新,以满足社区养老的需求。  本文作者通过对公共空间相关理论和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规律地研究,选定了成都三个不同年代的旧社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比研究旧社区室外公共空间的布局、绿化、交往空间及其细部现状,总结出现存三种类型旧社区室外公共空间的优缺点,并对社区室外公共空间进行更新研究,尝试提出较为合理的更新措施。  结合成都本土特点,本文通过以下几点对旧社区室外公共空间现状进行适老性分析及更新:首先,对社区的结构、功能布局及绿化环境和景观节点进行了研究;其次,对社区室外不同类型的交往空间现状进行了分析及更新研究:其中,提出了社区室外交通型交往空间、广场型交往空间、边界交往空间、文化型交往空间及复合型交往空间的利用更新;最后,对社区室外的无障碍设计、座椅设计、标识设计、垃圾回收站及照明设计等细节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及更新研究。  最后,本文作者通过对旧社区现状的分析及更新研究,尝试对社区室外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相对私密性及交往性等特性进行归纳研究,并对社区室外公共空间适老性的更新提出一些建议,即在社区室外公共空间适老性更新中,应注意对于空间的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健康性、可达性及可识别性等要素的更新设计。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中商品住宅的建设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城市住宅的品质不断提高。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如城市空间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等需求问题突出,现有的以生活照料为主的养老机构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居民接受
随着旅游业主导地位的形成以及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城市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旅游业的发展引来了大量的旅游人口
学位
四牌楼历史街区位于濮阳老城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传统风貌,但随着濮阳县城的不断扩张,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受到破坏,所以要探索一个符合四牌楼历史街区的保护与
世界上诸多沿海国家都将填海新区作为经济腾飞的起飞点,获得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在生态环境等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本文通过对中、日、韩三国填海造地发展历程的对比研究与分
超视觉形态作为一种不可被人类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形态并没有在设计行业中得到很大的重视,在建筑仿生设计中也较少运用超视觉形态作为设计母题。在此对超视觉形态做一个系统的
随着房地产业和市场的快速发展,大量楼盘的开发带来了大批量售楼中心的建设,售楼中心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中随处可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售楼中心一般规模较小,设计上也相对灵活。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人口老龄化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压力,中国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做好养老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解决好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