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对象。传统的研究仅将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方法,现代研究更多将隐喻当作跨学科的研究科目,从哲学,语言学一直延生到心理学等的各个层面。随着隐喻研究的日益深入,隐喻的本质,功能也日趋科学化体系化,隐喻对于人们的言语表达,艺术创造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以及隐喻的认知特点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理解与接收。隐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瑰宝,诗歌的语言含蓄简约而又微妙细致。隐喻具有普遍性,体验性,统一性和系统性等特点。隐喻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和诗歌的相似点不仅体现在在语言结构上更加体现在语言背后深层的认知机制方面。隐喻的使用可以使得诗歌更加具体化,语言生动并赋有想象力。为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更多的了解中国的古代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隐喻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反映了人类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体现了人类概念认知系统的运作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诗歌以及其译本,使我们能深入译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从而可以进一步探讨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再现这种艺术的可能性。本文以概念认知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依据,并在隐喻翻译方法和诗歌翻译原则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进行分析。徐渊冲的翻译版本是本文的主要参考文本,本文以对译本的研究为主要媒介,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的将译者的翻译思维加以分析,并归纳出译本所采用的主要的隐喻翻译方法。文章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目的和意义,创新性,重要性及理论背景。第二部分则着重于隐喻和隐喻理论在中西方的发展,隐喻翻论和诗歌翻译方法等理论的综述。第三部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着重解释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整合网络,优化原则和组构原则以此作为第四部分的理论铺垫。第四部分为译本分析,将概念整合理论对古诗的译文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论文的总结部分,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