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及其在中国古诗中的翻译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ge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对象。传统的研究仅将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方法,现代研究更多将隐喻当作跨学科的研究科目,从哲学,语言学一直延生到心理学等的各个层面。随着隐喻研究的日益深入,隐喻的本质,功能也日趋科学化体系化,隐喻对于人们的言语表达,艺术创造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以及隐喻的认知特点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理解与接收。隐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瑰宝,诗歌的语言含蓄简约而又微妙细致。隐喻具有普遍性,体验性,统一性和系统性等特点。隐喻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和诗歌的相似点不仅体现在在语言结构上更加体现在语言背后深层的认知机制方面。隐喻的使用可以使得诗歌更加具体化,语言生动并赋有想象力。为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更多的了解中国的古代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隐喻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反映了人类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体现了人类概念认知系统的运作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诗歌以及其译本,使我们能深入译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从而可以进一步探讨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再现这种艺术的可能性。本文以概念认知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依据,并在隐喻翻译方法和诗歌翻译原则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进行分析。徐渊冲的翻译版本是本文的主要参考文本,本文以对译本的研究为主要媒介,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的将译者的翻译思维加以分析,并归纳出译本所采用的主要的隐喻翻译方法。文章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目的和意义,创新性,重要性及理论背景。第二部分则着重于隐喻和隐喻理论在中西方的发展,隐喻翻论和诗歌翻译方法等理论的综述。第三部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着重解释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整合网络,优化原则和组构原则以此作为第四部分的理论铺垫。第四部分为译本分析,将概念整合理论对古诗的译文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论文的总结部分,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与发现。
其他文献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梗死公认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多项设计严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重要价值。虽然这些里程碑式的临床
在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日渐紧缺的今天,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效益对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安全的影响逐渐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地域虽然辽阔,但人均耕地资源短缺,未利用地的开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农业发展创新决定了国家创新实现。农业创新就是要以信息化为推动力,构建新型现代农业
腐败是当今社会难以消除的痼疾。一般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周期性和连续性及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腐败不断蔓延,腐败程度不断加深,腐败领域也不断
《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的再加工而塑造的艺术人物形象。其原型是科举制度废除前的清朝最末一届举人牛兆濂,但朱先生并不等同于牛兆濂。关于"鏊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从而导致了农民分化的不断发展,并成为农村社会最突出的现象。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经历了
四合院作为传统的建筑类型,如何在当下高密度的都市里发展成为新的建筑形式?建筑地景和地景建筑如何与合院的建筑形态互动?此篇演讲稿以都市合院与建筑地景为两个主题,以一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所服务的产业链环节的角度,可大致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产前、产
<正>2002年4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进行西城墙修复。泰安市博物馆在清理遗址过程中,于西华门南侧马道基址发现了几块用作"土衬石"的长方形石条,其上刻有图画,当
龙头企业是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处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地位。科学地评价和分析龙头企业的技术效率对改善四川省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