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地区是指位于北川-安县一线以北东的部分,该区域地跨川甘两省,位于扬子板块北缘,北邻中国的脊梁——秦岭造山带。本文在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龙门山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调查”的依托下,综合野外调查和探槽开挖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归纳的地表破裂特征,对龙门山北段晚第四纪断裂活动性及其对水系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龙门山构造带北段的由北西向南东依次为青川-平武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彭县-灌县断裂,被数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冲断裂所分隔,显示出明显的分带性。这三条主干断裂总体显示为由北西向南东的逆冲作用,兼有明显的右行走滑特征,现今仍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有地震活动、地形陡坎、阶地河流的错断和线性地貌等表现。龙门山构造带的第四纪活动性主干断裂均有所见,主要表现有洪积扇、河流阶地、断错山脊及边坡脊等构造地貌现象。各断裂在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南段具有明显的线性影像及较好的贯通性,各断裂在龙门山构造带的北段,线性影像不明显,贯通性较差,我们认为第四纪活动性较中南段较弱。而在龙门山构造带中各断裂中,北川-映秀断裂的活动性最为明显。汶川地震后,在龙门山构造带北段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结构单一,垂直位错与水平位错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地表破裂的垂直位错自南西段向北东段逐渐减小,而水平位错则自南西向北东缓慢增加,同时该破裂带向北东方向延伸过程中,水平位错在平通达到最大值后又与垂直位错一样呈减小趋势。地震瞬间可改变了震区的地貌形态,并相应使河流体系发生相应的调整。汶川地震导致水系样式变迁完整的记录了整个地震作用与水系演变的定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