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痣盘菌目茎生种的分类及针叶树生散斑壳属分子生物学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utao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痣盘菌目(Rhytismatales)是世界菌物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现代菌物学技术,从形态解剖学、个体发育学、生态与地理分布等方面对斑痣盘菌目部分茎生种进行了较深入的分类研究。同时,采用10个重复性好的随机引物对针叶树生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Chevall.)的22个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反应,通过ISSR分析结果结合表型性状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针叶树生散斑壳属若干种内和种间的亲缘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以Darker(1967)、Cannon & Minter (1986)、Kirk et al. (2001)等人提出的分类观点为主要依据,对采自安徽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黄山风景区以及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保教研室(AAUFP)的标本进行鉴定、分类。研究了异盘菌属(Ascodichaena)的多皱异盘菌(A. rugosa),散斑壳属(Lophodermium)的葛藤散斑壳(L. puerariae)、茎生散斑壳(L. caulinum)、茶生散斑壳(L. camelliicola)、三尖杉散斑壳(L. cephalotaxi),齿裂菌属(Coccomyces)的小齿裂菌(C. leptideus)、台湾齿裂菌(C. taiwanensis),以及皮下盘菌属(Hypoderma)的野珠兰皮下盘菌(H。stephanandrae)8个种,其中多皱异野盘菌为中国新纪录科、属、种,葛藤散斑壳和茎生散斑壳为新种。编制了二叉式分种检索表,各种均附有形态解剖学特征的描述与图解以及寄主、生境的记载,并加以讨论。 2.利用改良的氯化苄法对22个针叶树生散斑壳属(Lophodermium)菌株进行DNA提取。通过对模板DNA浓度、引物浓度、Mg2+浓度、dNTPs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该类菌物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即在15μl反应体积中,DNA模板(45ng/μl)2.0μl,随机引物(10μM)0.6μl,MgCl2(25mM)1.5μl,dNTPs(10mM)0.3μl,Taq酶(5U/μl)0.3μl,10×PCR buffer1.5μl,ddH2O 8.8μl。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源于安徽黄山风景区以及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的22个针叶树生散斑壳属菌株进行了基因组亲缘关系的分析。采用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通过ISSR-PCR扩增反应,共获得扩增条带167条,其中特异性条带160条,占95.8%;通过欧氏最短距离中的类平均法聚类,得到各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在5.93-7.41之间。另外,在遗传距离7.12处,将22个供试菌株分为5类。通过ISSR分析结果结合表型性状的比较和分析,同种或近似种的菌株基本上能很好地聚在一起,不同种之间也能较好地区分;这与表型性状分类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ISSR技术在种内和近似种间系统学研究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同时论证了子囊果埋生位置,子座、唇、子囊、子囊孢子等形态学特征以及寄主种类差异等在该类菌物种水平分类上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法向承力锚(VLAs)安装过程较为便捷,具有可以重复回收利用、造价较为低廉且承载性能较好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深海系泊系统。为确定法向承力锚的极限承载力,非常有必要定量地确定其极限安装深度。基于柔性锚胫的工作机理分析,建立了一种运动过程中柔性锚胫形态的动态重新配置的确定方法。结合该方法,利用Maple编写计算程序,引入塑性方法,利用屈服面方程和锚链方程求解VLAs运动时的复合荷载,并基于相关联流动
学位
开展复杂条件下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区段煤柱宽度优化设计问题研究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大佛寺矿40110综放回采工作面为依托,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现场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