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概念联系的表征受诸如年龄、语言和背景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活动中,双语者似乎能在不同语言条件下通达共同概念,而在另外的活动中似乎又缺乏这种可能性。所以,在不同语言条件下,他们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激活不同的概念联系表征。为了考察中国高中生在英语条件下对主题关联和分类联系的相对意识是否不同于汉语,依据激活扩散模型(SAM)、修正层级模型(RHM)和主题关联和分类联系相关的理论,以浙江台州某高中212名高三学生为被试,进行了四项(一个单词关联、两个自由回忆、一个迫选判断)实验研究。实验阶段之前,我们对被试的英语学习史和现阶段对学习英语的体会进行了调查。正式实验在问卷调查结束两个月后的一个星期内完成,并使用SPSS 16.0完成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一致表明:被试者在英语条件下的表现显著弱于汉语条件;在汉语条件下,其主题关联意识敏感性显著强于分类联系;在英语条件下,其分类联系意识敏感性显著强于主题关联联系。和RHM关于双语者在两种语言下都能通达共同的概念表征一致,来自农村的高三学生,虽然其中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不到六年,但是,他们在英语条件下都能表现出对分类联系和主题关联联系的意识,只是这种意识和汉语条件相比来的相对较弱。然而,和RHM的预测不同的是,在汉语条件下,被试对主题关联联系的意识相对分类联系较强,但是,在英语条件下,他们对分类联系的意识相对主题关联联系较强。所以如此是因为分类联系知识主要是普遍性知识而主题关联联系知识则主要是文化特有的。可能由于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缺乏足够相应语言文化的熏陶,他们能够借助于翻译通达分类联系的心理表征,但是,却相对难以激活主题关联联系的心理表征。因此,本研究认为,英语语言学习和教学应该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进行,不要鼓励孤立的词语强记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