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与卫星定位的履带式果园机器人的导航系统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KGJBNLRBKJGWI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机器人自动导航技术不仅可提高作业质量和生产效率,还可避免某些作业给人身带来的危害,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有重大的推进作用。本研究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下,研究了基于机器视觉与卫星系统组合的履带机器人果园导航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果园导航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基于Komodo-01履带机器人平台搭建了基于机器视觉与卫星系统组合的果园导航系统。基于Qt Creator4.0.2开发平台与C++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在Windows7环境下开发了导航系统软件系统。对履带机器人行走装置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预瞄点的履带机器人直线路径跟踪方法,实现了履带机器人前进与倒车的直线跟踪功能。(2)基于果园环境的视觉导航路径识别算法研究。提出了基于HSV颜色空间的果树区域分割算法,通过调节模型参数达到剔除果树阴影区域的效果;针对传统数学形态学滤波方法难以完全消除二值图像中果树枝叶空隙导致的孔洞现象与地表大面积区域杂草噪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场景先验知识的改进孔洞填充与噪声区域剔除算法。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果园环境中能提高图像处理的抗噪能力,可有效地检测出果树行区域。一般边界点水平扫描法会因果树枝叶生长不规则等干扰因素导致错误检测边界点情况出现,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在一般水平扫描法基础上加入道路模型先验知识对扫描结果进行约束,该算法提高了果树行边界识别精度并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针对常规边界直线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采用稳健回归M估计法,并分别针对两侧果树行与单侧果树行识别后导航中心线的生成进行了分析与求解。基于摄像机内、外参数的标定结果推导了图像检测的横向偏差与履带机器人实际偏差对应关系,为导航参数求解提供了理论依据。(3)履带机器人果园行尾导航与地头转向研究。针对履带机器人导航过程中接近行尾时摄像机感知果树区域不断减少导致视觉导航可靠性降低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行尾判断方法以及基于GNSS导航的机器人行尾姿态调整方法,可在标定的试验环境中距离最后一行果树5m处正确检测行尾并自行切换至GNSS导航模式。缩短了履带机器人在地头转向中的时间,减小了占地空间以提高整个作业效率为目的,提出了一种基于FPID履带机器人地头转向控制方法,并进行了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FPID控制地头转向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FPID控制能很好地平衡了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的优缺点,既发挥前馈控制校正及时的优点,同时又保持了反馈控制能抑制多个干扰的特点。(4)研究针对传统导航方法所造成的复杂系统结构,设计了基于单目视觉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果园自动驾驶系统。卷积神经网络由5层卷积层与1层全连接层构成,网络输入为实时采集图像,输出为预测的转向操纵命令。以简化训练样本采集过程和降低人工参与程度为目的,提出了一种基于GNSS履带机器人导航的神经网络训练样本采集方法。为提升网络训练效果和防止过拟合现象,提出了小批量样本归一化、随机失活法、图像增广及“十次十折交叉验证法”措施。(5)采用真实果园图像序列对图像处理算法进行了评估分析;进行了基于视觉与GNSS组合的履带机器人直线导航、曲线导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直线导航过程中履带机器人没有出现偏航导致损害果树的情况,能够准确地沿果树行间中心线行走,并在检测行尾后自动切换至GNSS导航模式行驶至地头转向区域,满足一般农业机器人导航作业要求。对基于单目视觉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果园自动驾驶系统进行了直线与曲线跟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摄像机感知到前方两侧均有果树行出现时,机器人前进行驶;当摄像机感知到只有一侧果树行出现时,履带机器人进行相应的转向操作;当摄像机感知最后一排果树出现时,机器人继续行驶1 m后自动停止行走。
其他文献
番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番茄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该病害严重限制全球的番茄生产。多项研究证明,硅(silicon,Si)能增强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但硅介导番茄青枯病抗性的分子机理尚不明确。同时,传统的机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上茎部的生理生化响应,对地下部研究较少。本研究选用易感青枯病的番茄材料HYT为试验材料。研究了
天然反义链转录本(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NAT)是在自然状态下,从与编码或非编码蛋白质基因相反的DNA链转录而来,是一类大小约200至几千个核苷酸(nucleotide,nt)的RNA分子,能够直接或者间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在动物体内,有些NAT可以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靶基因的表达;有些则与靶m RNA的部分序列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RNA(double-s
苔藓植物虽然体积微小,但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环境变化具高度敏感性,能反映森林群落生境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苔藓植物的生境关联与指示作用对生物多样性维持和苔藓植物群落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探讨苔藓植物对环境变化指示作用具有重要研究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广东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区内设置6hm2固定样地用于苔藓植物调查,同时调
我国是水果种植与生产的大国,水果采摘是水果生产环节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采摘机器人实现水果的自动化采摘对于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水果采摘多在果园中进行,具有障碍物多、结构复杂的的特点。因此,要顺利的完成采摘工作任务,不仅需要对采摘目标准确定位,还需要对采摘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进行合理规划。为了不损伤果树与果实,需要进行路径规划,使机器人避开障碍,准确到达目标点;为了提高采摘效率和
水田耕整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水田的精准耕整有利于提高水肥利用率和灌水均匀度,减少杂草和病虫害,减轻环境污染。水田激光平地技术能很好地实现精准平地,但精准平地前的打浆作业目前仍依靠人工手动操作旋耕机或打浆机实现,易出现作业深度不稳定,甚至出现作业过深导致拖拉机过载熄火,不仅影响作业质量、破坏水田原有硬底层,还会影响拖拉机和机具的使用寿命。此外,水田打浆和水田平整通常是分开进行的,打浆后沉淀一定时
近年来植保无人机在全球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仍存在喷洒系统安装不合理,喷洒质量参差不齐且缺少整体评价指标等问题,为此本文以沉积率、喷雾均匀性、雾滴穿透性以及雾滴飘移率作为植保无人机喷雾质量评价的四个指标,并设计试验对植保无人机喷洒质量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试验同时针对植保无人机与传统喷洒设备最大的差异-喷液量对雾滴沉积及田间药效的影响进行试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喷洒系统是决定喷雾质量的关键。室内
手扶式旋耕机在土壤耕整地作业管理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其存在作业功耗高、机具振动强与刀片磨损快等突出问题,旋耕刀体受到土壤对其水平、垂直和侧向上的工作阻力是引起以上问题的直接原因。因此,研究旋耕刀所受三向工作阻力变化规律,优化旋耕作业参数,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刀片的耐磨特性是旋耕刀减阻延寿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试验测定了广东果园土壤的物理参数和力学参数,明确了旋耕刀-土壤相互作用的工作环境特征;然后
森林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对于树木养分回归土壤、维持林地的生产力至关重要。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 A.Cunn.)是一种速生树种,起源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20世纪60年代引入我国,已成为我国南方主要的用材树种,通过其根系固氮功能而被广泛用于改良土壤。林分密度影响林地的光照、温度、湿度、凋落物持水量和土壤特性,而这些因子对凋落物的分解有重要影响。目前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社会和谐、经济稳定的首要前提。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传统的食品污染物检测方法虽然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仍存在灵敏度低、检测成本高、测试步骤繁琐、稳定性差、仪器昂贵、不便于小型化等诸多缺点,限制了它们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因此,建立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廉的分析平台用于食品污染物的检测具有重大意义。光电免疫传感器是将传统的免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作为主食。目前,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较低,仅为44.45%,且以机械插秧为主,相比于机械化插秧,机械化直播将水稻种子直接有序的播种于田间,省却了育秧与运秧等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提高了总体收益,是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方向之一。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中有50%左右为杂交稻,相比于常规稻,杂交稻分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