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逐渐成为海外汉语教学的主力军。志愿者任教于国外,在跨文化的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具备良好的跨文化能力是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本文根据Chen&Starosta建立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模型,对31名赴意大利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实证跟踪调查,从跨文化敏感度和效能感的角度出发,探讨赴意志愿者的跨文化能力状态。结果发现:(1)志愿者跨文化能力的发展存在内部差异,赴任前、在任中期和离任后三个时期,跨文化敏感度的发展水平均高于跨文化效能感的发展水平。敏感度方面,差异认同感、交际参与度和交际愉悦感较强,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较弱。效能感方面,尊重对方的能力较强,行为弹性、互动放松、讯息技巧、身份维护和互动掌控的能力较弱。(2)志愿者跨文化能力的发展变化不显著。三个时期跨文化敏感度各层面的变化均不显著,效能感各层面中,除尊重对方外,其余各层面的差异也均不显著。(3)志愿者敏感度各层面间存在相关性,敏感度各层面对效能感各层面也存在相关性。敏感度方面,交际参与度对交际专注度正相关;交际愉悦感对交际信心正相关。效能感方面,交际愉悦感对行为弹性正相关;交际愉悦感、交际信心、交际参与度对互动放松正相关;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对讯息技巧、互动掌控正相关;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信心对身份维持正相关。(4)有无出国经历的差异对志愿者跨文化敏感度和效能感的部分层面有影响。赴任前,没有出国经历的志愿者在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和尊重对方层面表现优于有出国经历的志愿者;在任中期,有出国经历的志愿者在敏感度差异认同感层面表现优于没有出国经历的志愿者。(5)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是制约志愿者各薄弱环节发展的主要因素。以上研究结果为促进志愿者跨文化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提高志愿者知觉和比较文化差异的能力;提高志愿者的语言能力;促进志愿者交际圈的扩大和深入;培养志愿者的多元文化人格,提高"共情"能力;利用敏感度和效能感各层面间的相关性有针对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