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关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优先支持城郊农村区域实现振兴。最早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也是多基于对城郊农村区域的观察,体现出城郊农村区域振兴的先行性。本文以城郊涉农街道生态宜居的现状及其治理为研究主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文献研究法,深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具体要求。“生态宜居”包含“生态”和“宜居”两个层面的要求,其中“生态”主要涉及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宜居”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在此基础上,对城郊涉农街道——G街道生态宜居现状及其治理进行具体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调研法,半结构化访谈法,真实了解G街道生态宜居的治理现状,并从多主体治理角度出发,发掘其实现生态宜居的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针对以上生态宜居的治理问题,借鉴国内优秀涉农街道生态宜居的治理经验,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城郊涉农街道实现生态宜居的多元化治理路径。首先,涉农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基层政府行政人员学习和树立治理观念;建立健全街道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公私合作完善优质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涉农街道相关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投入资金参与生产生活污染整治工作。再次,涉农街道社会组织发挥基层服务作用: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提升社工的专业服务能力。最后,涉农街道居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街道居民思想文化素养;积极参与涉农街道公共事务;加大乡土文化宣传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