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发展最基本要素,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依托,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对农地资源的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非农转移以及农地非农化利用需求量的增大,这都对我国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农地利用的有效率程度将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如何在耕地存量供给不足的情况之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农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然成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们应该强力关注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贫困地区的农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首先,在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贫困、贫困地区以及农地利用效率一系列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贫困研究相关理论和农地利用效率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在介绍贫困地区农地资源以及农地利用特点的前提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从时间角度对彭水县农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根据测算结果找到了彭水县农地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最后,运用Tobit回归模型以测算出的农地利用效率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揭示了各种影响因素对彭水县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提高贫困地区农地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有:(1)彭水县1978-2013年农地利用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91,即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投入要素要减少10.09%,农地利用效率才能达到有效。技术效率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乘积,其平均值分别为0.928和0.960。(2)从整体上看,虽然彭水县农地资源利用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其效率值在各阶段波动幅度较大,各年份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对测算结果进行投影分析得出彭水县农地利用要素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现象明显。所选的投入指标均出现了投入冗余现象,其中农业从业人员投入冗余量最大,表明彭水县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严重。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用机械动力投入冗余现象也比较明显,其说明彭水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地利用方式比较粗放,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过量现象明显,农业投入要素配置严重不合理,彭水县农业产出不足现象以“八五时期”为分界,“六五时期”至“八五时期”农业产出严重不足,并逐年上升,到1990年农业总产值产出不足率为84%,为所有时期的最高位,但“八五时期”以后,彭水县农地利用产出不足现象有了明显的减少。(3)对影响彭水县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Tobit回归分析发现:人均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农用机械动力、单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彭水县人均GDP、彭水县二三产业比重这六个因素对农地利用效率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人均播种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彭水县人均GDP、彭水县二三产业比重对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呈现正向影响关系,以单位面积农用机械动力、单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对农地利用效率呈现负向影响关系。有效灌溉率、复种指数对彭水县农地利用效率影响较为显著,其中有效灌溉率呈现的是负向影响,农地复种指数呈现的是正向影响。根据相关的研究结论,对提高贫困地区农地利用效率提出了3点政策建议:加大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农地利用效率提高创造基础条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快贫困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