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和探讨不同咬合支持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状突—关节窝位置关系和形态特征的差异。方法:选择从2013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患者拍摄的CBCT扫描片,临床资料数据完整,CBCT影像图片采集方法一致的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共84人,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5例,平均年龄为(69.25±7.45)在矢状面的影像上对双侧颞下颌关节的前间隙、上间隙、后间隙、关节窝深度与宽度、关节窝顶的厚度以及关节结节的角度等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在冠状面影像上进行髁状突的双侧对称性评价。所有数据采用Stata 1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率或者构成比进行描述,用卡方检验或者确切概率法对组间比较进行统计;对比左右两侧髁状突的测量值,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对比不同咬合支持类型患者髁突位置和关节窝形态的比较用秩和检验对组间进行统计;不同咬合支持类型患者髁突位置的变化用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中男性占比例58.33%,女性占比例41.67%,其中A类咬合支持22例,比例为26.19%,B类咬合31例,比例为36.90%,C类咬合31例,比例为36.90%患者关节前间隙,上间隙,后间隙分别为2.23±0.79mm,1.98±1.18mm,3.53±0.99mm,纳入患者的左右侧关节间隙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O.05)左侧间隙略大于右侧。A类咬合支持22例,B类31例,C类31例,与A、B类类相比,C类咬合支持的患者,其关节后间隙和上间隙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O.05),而关节前间隙则无统计学差异(秩和检验,p>O.05);C类咬合支持的患者,其关节窝宽度、深度远大于B类咬合支持,远小于A类咬合支持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关节窝顶厚度远小于B类咬合支持,远大于A类咬合支持,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关节结节角度三类咬合支持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不同咬合支持的患者,其髁突的位置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Fish确切概率法,P=0.003),C类咬合支持患者,其髁突主要位于后位。患者关节窝深度、宽度及关节窝顶厚度分别为5.82±1.57mm,16.19±2.21mm,4.13±3.19mm,关节窝角度为36.44±12.14度纳入患者的左右测关节窝深度和宽度有统计学差异,左侧关节窝深度和宽度均小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左右侧关节窝顶厚度和关节结节角度,左侧稍大于右侧,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性别分类,男性和女性左、右侧关节前间隙,上间隙,后间隙以及关节窝深度、关节窝顶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而男性患者左侧关节窝宽度小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牙齿缺失导致咬合支持改变与髁突位置和关节窝的形态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