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孢地尼是由日本藤泽株式工业会社原研的第三代口服半合成广谱抗生素,该药弥补了原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弱的缺点,对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尤其是对大部分β-内酰胺酶稳定。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皮肤科、妇产科、泌尿科等敏感细菌导致的感染,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头孢地尼疗是一个高效、安全、方便的第三代头孢类口服抗菌药物。目前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有三种剂型:颗粒剂、胶囊剂和分散片,只有胶囊剂为2010版《中国药典》(ChP)所收载。因此本研究旨在制备出符合药典标准的头孢地尼胶囊,与市售参比制剂进行质量对比研究,并从原辅料角度探讨提高其溶出度的方法。处方前的研究,重点考察了原料药的粉体学性质,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头孢地尼胶囊的含量及有关物质,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头孢地尼胶囊的溶出度,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按照所建立的试验方法,头孢地尼原料药的含量和有关物质均符合要求,市售制剂的溶出度符合药典规定。在头孢地尼胶囊的制备过程中,以日本原研处方为参考依据,以胶囊内容物的外观性状、流动性及溶出度等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处方筛选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所确定处方工艺合理,而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原辅料具有一定差异,因此原辅料的来源应该最大限度地与原研处方保持一致。参照2010版《中国药典》头孢地尼胶囊项下要求,将自制制剂与市售参比制剂进行了质量对比研究,并选取f2因子法对其溶出曲线进行相似性评价,结果表明两者质量相当。分析影响药物溶出的因素,从原辅料角度探索提高其溶出度的方法。在头孢地尼胶囊制备过程中考察原处方以外的其他辅料对难溶性药物的增溶作用,在原来处方的基础上,常用的崩解剂干淀粉、羧甲基淀粉钠(CMS-Na)、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不如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可以替代硬脂酸聚烃氧(40)酯(S-40),微粉硅胶可以替代硬脂酸镁。研究发现,微粉硅胶除了在微量情况下用作助流剂外,加大用量后的能起到一定的分散吸附作用,有助于溶出。不过微粉硅胶用量过大时,流动性反而降低。不同粒径的原料药在粉末直接填充的胶囊剂中,微粉化阻碍了药物的溶出,而在颗粒剂中呈现出粒径越小溶出越快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