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悸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西医治疗本病的手段比较多,中医也以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治疗特色,在心悸治疗中表现出较大优势。为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心悸病的临床疗效,本课题对治疗心悸病方剂中使用的安神中药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分析。 目的:结合临床典型案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综合分析与总结,明确安神中药在治疗心悸病方剂中的使用规律,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青岛市中医医院心悸病专家门诊,符合心悸病诊断且治疗效果显著的病例98例,收录其初诊处方;同时,收集民国以前方书文献中具有治疗心悸功效的方剂。将所收集的两部分方剂分别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运用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以上两部分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 结果:临床部分根据对98个心悸方剂所使用药物的分析可知,补虚药出现的频次最高,占总频次的构成比为30.86%;其次为安神类中药,占总频次的构成比为22.12%。临床资料中使用总频次>25次的安神中药为高频安神中药,共8味。文献部分在所收集的409个古代方剂中,涉及的中药有229味,使用频次≥20次的药物共有43味。其中,补虚药共有11种,占所有高频次中药使用率的29.76%;安神药共有12种,占所有高频次中药使用率的28.46%。文献资料中使用总频次>20次的安神中药为高频安神中药,共12味。 结论:临床研究和文献研究均发现,在心悸病的治疗中,补虚药的使用频次最多,安神药物的使用频次居第二位,可见安神药物在心悸病的治疗中居于重要地位,可以认为在方剂配伍中处于臣药地位。经过聚类分析发现,治疗心悸的常用安神中药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重镇安神类(朱砂、龙齿、龙骨、琥珀)、养心安神类(酸枣仁、柏子仁)、利湿祛痰安神类(远志、茯神、茯苓、石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