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等为网络消费发展垫定扎实基础。我国的网络消费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在网民数量由2000年的2250万人,到2012年1月网民规模达到了5.13亿,人均年度网络消费由2000年的1100元,到2011年的2700元,近十几年的数据充分反映了我国网络消费发展速度之快。但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折射出许多问题,如网络安全、信誉指数、政府监管、资金安全等现实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解决。本文从网络消费概念入手,界定本文研究的网络消费为泛指性网络消费,而不仅仅指网络购物,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我国网络消费情况及影响因素,也为实证分析提取准确数据提供了方便性。为了细化研究对象,本文结合国内学者对网络消费的分类方法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网络消费内容的细分,将网络消费划分为了四大类,分别为搜索信息、电子商务、远程通讯、休闲娱乐。本文的网络消费主体主要指居民个体,我国的网络消费主体呈现出较明显的特征,如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文章对我国的网络消费现状进行梳理,从目前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两个维度分析了宽带网民与手机网民的发展规模、速度,对IP地址、网站、网页、上网计算机总数、国际带宽等做了数据分析,指出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有可能会成为我国网络消费的障碍之一,尤其是IPv4地址数量即将用完,IPv6地址还未充分开发使用。我国网络消费现状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为了更进一步探索我国网络消费影响因素,文章借鉴国外网络消费影响因素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我国网络消费具体情况,采用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结合分析模型,从价格、收入、网络消费经验、主体特征、购物导向、上网时长等角度分析我国网络消费影响因素,并初步探索了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我国网络消费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基础上,文章选取了人均年收入、网民数量、网站数量、上网时长等四个因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及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从1999年至2012年发布的各种统计报告,提取相关数据经整理后,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这四个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文章对回归方程进行了相应的解释。文章最后依据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模型,并结合我国网络消费发展现状,对发展我国网络消费给出了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