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躁》是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围绕主人公金狗命途多舛的仕途和爱情,揭露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整体的浮躁状态以及其深层次的空虚和腐败,真实反映了20世纪末陕西农村的生活画面。该小说1988年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其英译本由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葛浩文教授译出并于1991年发行。《浮躁》的英译有利于弘扬中国文化,尤其是陕西地方特色文化。许多学者从传播学、关联论等视角研究《浮躁》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语言风格等,但尚未有人从宏观的视角对其译本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生态翻译学是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借鉴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原则所提出来的,将生态学与翻译学等相关理论的精髓结合在一起,要求译者从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出发对翻译作品进行选择,并要在翻译实践中顺应原文的生态环境。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分别从生态翻译的几个角度,如译者的选择性顺应与顺应性选择,以及在由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构成的三维角度中探究译者是选择何种翻译策略去转换各个维度中的相关要素来顺应翻译的生态环境。通过原著与译文的比较研究发现葛浩文《浮躁》的英译本顺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在语言维度方面,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方言、中文特色词汇以及数字表达语,通过对原文事件重组,句法转换自然,保持了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在文化维度方面,采用意译、文化省译或注释等方法再现独特的陕西农村文化;在交际维度方面,通过直译的方法忠实呈现出原文的交际目的。总体来说,《浮躁》英译本在三维转换方面达到了顺应选择整合度相对较高的程度,实现了与原著在语言层面和审美价值的对等。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展开文学翻译研究,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根据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因素选择顺应生态环境的译本,有助于文学翻译的批评研究,拓宽中国当代小说的外译与推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