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基催化剂在丙烯选择性氧化制备丙烯醛反应中的“构效关系”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w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烯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合成中间体,主要用于树脂和蛋氨酸的生产。铜基催化剂作为非常有应用前景的候选之一在丙烯选择性氧化制备丙烯醛反应中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报道的这类催化剂在丙烯选择性氧化制备丙烯醛反应中存在铜的利用效率低、催化反应活性位点指认(Cu2+或Cu+)困难、催化反应机理研究较少等问题,另外,如何显著提高反应过程中丙烯醛的选择性同时降低副产物尤其是二氧化碳的选择性限制了铜基催化剂在工业中的应用。因此,设计合成低成本、高性能的铜基催化剂来选择性氧化丙烯制备丙烯醛并阐明其“构效关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基于以上研究目标,本论文主要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的负载型铜基催化剂,通过调控催化剂中载体、活性组分的含量及热处理温度等构筑了不同尺寸、不同表面结构、不同分散情况的铜团簇或纳米粒子,系统地研究和优化了其在丙烯选择性氧化制备丙烯醛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且结合多种表征技术(原位和非原位)深入探究了传统二氧化硅和新型氮化硅材料负载的铜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中心(位点)结构和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认合适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组成是丙烯选择性氧化制备丙烯醛反应的研究基础。因此,本论文首先对催化剂的预处理条件、反应气体组成、第二金属掺杂和不同载体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铜基催化剂在300°C下还原处理后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反应气体组成与催化产物分布密切相关,丙烯的转化率和丙烯醛的选择性在丙烯与氧气的摩尔比为1:1时得到了最优化;其他非贵金属元素的掺杂对提高此类催化剂在该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依然有待探究;常规的二氧化硅和新型的氮化硅材料负载的铜基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2)高比表面二氧化硅负载的铜基催化剂(Cu/SiO2)是通过沉积沉淀法制备的,其中,小尺寸的10wt.%Cu催化剂在300°C反应时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丙烯醛的生成速率为127 mmol·h-1·gCu-1。本论文结合多种表征技术深入地探索了Cu/SiO2催化剂在该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和活性位点形成过程。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结合球差校正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共同确认了小尺寸的铜物种由非晶氧化铜团簇转变为氧化亚铜团簇。结合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In situ XRD)技术和原位双光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 situ DB-FTIR)技术发现丙烯可以有效地吸附在小尺寸的铜物种表面,并且检测到了烯丙基中间体(CH2=CHCH2*)和随之形成的氧化亚铜(Cu2O)物种,在催化反应过程中,该中间体与邻近Cu2O中的氧物种之间可能发生反应形成丙烯醛。因此,小尺寸的Cu2O团簇在该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通过N2O滴定、程序控温表面反应(TPSR)和CO程序升温还原(CO-TPR)测试揭示了高度分散的小尺寸Cu2O可促进丙烯在低温下(300°C)选择性氧化生成丙烯醛,而大尺寸的Cu2O颗粒倾向于更高温度(>330°C)的反应。(3)为了合成具有高热稳定性的铜基催化剂并且可显著提高其在丙烯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本论文通过沉积沉淀法将铜负载在纳米相的无定型氮化硅载体上并在不同温度下焙烧来构筑不同形貌的Cu/Si3N4催化剂。发现通过调控热处理温度可有效优化催化剂在丙烯选择性氧化生成丙烯醛反应中的活性,尤其是丙烯醛的选择性。其中,800°C焙烧的10w.t%Cu/Si3N4催化剂在325°C反应时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催化活性,丙烯的转化率和丙烯醛的选择性分别是24.0%和86.2%,此时丙烯醛的生成速率高达136.9 mmol·h-1·gCu-1或12.7 mmol·h-1·g-1cat。论文中结合TEM、XAFS和原位XRD等表征技术确认了大尺寸的Cu2O物种有利于丙烯醛在较高温(325°C)催化反应时的生成。另外,CO-TPR和TPSR测试确认了催化剂表面铜羟基(Cu-OH)的存在,并且与丙烯醛的选择性密切相关:在反应初期催化剂表面的Cu-OH有利于CO2的形成,通过调控催化剂的热处理温度可有效调节催化剂表面的Cu-OH含量从而降低CO2的产生优化了丙烯醛的选择性,同时提高了Cu/Si3N4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以上研究结果对于合理构筑高活性、高稳定性的铜基催化剂,同时阐明其在丙烯选择性氧化制备丙烯醛反应中的“构效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在患者术后、化疗中期、化疗结束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各时段照顾负担的水平;分析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从患者术后到化疗结束后3个月照顾负担的轨迹及其潜类别;分析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不同时间点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及照顾负担各潜类别影响因素,并对患者生命质量和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进行主客体依赖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以照顾者适应模型和癌症家庭照顾模型为指导,采用便利抽样法
随着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到来,员工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职业成功。员工的职业成功与组织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如何促进员工职业成功一直是组织和个体最为关注的话题。领导作为员
目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免疫介导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未明。目前尚没有针对病因的防治措施,病情迁延容易进展为肝硬化。巨噬细胞在维持肝组织免疫炎症和耐受平衡中起关键作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eceptor interaction protein 3,RIP3)是调控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关键分子开关。已有研究揭示RIP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通路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住区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居住需求休戚相关。城镇化给居住区市场容量带来增长动力的同时,也使得建设用地规模激增,不透水地表面积加大,加之在住区规划设计时缺乏相应的雨水管理措施,进而引发城市居住区水环境问题。2015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海绵城市居住区建设。但由于海绵城市理念在新建
背景心血管疾病与肥胖都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肥胖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日益增加不仅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更会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生产力降低等问题。动脉僵硬度增加是预测心血管疾病早期血管病变的独立信号,因此研究者多以动脉硬化程度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指示指标进行一系列研究。关于肥胖与动脉硬化的相关关系探索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关于二者的关联性结论仍存在争议。而且研究者多将关注点放在体质指数(BM
极端天气和快速的城镇化导致居住区水灾害频发,居住区内部人口高度聚集,土地开发强度较大,严重削弱了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了解决居住区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本研究
随着人类持续的开发与建设,地球水资源被大量的消耗和污染,生态水文系统也被不同程度的打乱与破坏。于是,气候变化与旱涝灾害等问题开始逐日俱增。目前,在对国外低影响开发理念与实践的探索基础上,我国“海绵城市”的提出正是解决自身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佳思路导向。另外,由于水景以其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对于人居环境有着较大的提升作用,房地产竞相以水景设计作为其楼盘价值销售热点。然而,我国水资源分布不
目前对于威廉·詹姆斯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他的意识流、实用主义真理观和彻底经验主义上,人们对他感知理论研究则较少,主要集中在认知关系上,对于感知概念的研究没有专门的梳理。也即都将感知概念放入认知关系理论中作为一个既定的前提进行使用,并没有着重地去关注他的感知概念以及它内在的结构和对经验人之得以可能的基础性作用,因此,缺少对这一重要概念的明确,就会让我们在理解詹姆斯哲学思想上产生重大的偏差。因此本文将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骨痹合剂膏方剂与骨痹合剂对于肝肾亏虚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期给患者在治疗该病的用药剂型上多一种选择。方法:选取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
住房问题一直是民生大计的重头戏,一方面房价的疯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另一方面许多地方政府疯狂卖地却仍濒临破产。我国于十八届三种全会以来一直在强调要进行房地产税的立法,本着试点先行、而后立法的精神,国家在2011年首先在沪渝两地进行了房产税改革,但收效甚微。近些年国家出台了租售并举、共有产权等一系列政策为抑制房价,国家也一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却还是未达到意想的效果,故而许多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