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F2调控ERK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ou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究其原因,在于胃癌发病的机理尚未被完全阐明。BATF2(basic leucine zipper ATF-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2)是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被报道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可能是肿瘤治疗的关键靶点之一。然而,BATF2在胃癌中扮演的角色尚未被阐明,本研究首次探讨了BATF2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并且利用体内、体外实验研究了BATF2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为胃癌新的诊治策略开发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方法:1.我们首先利用q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IHC)技术检测了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BATF2的表达情况,并结合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信息分析BATF2在胃癌研究中的临床价值;2.接着我们利用构建好的慢病毒建立BATF2稳定过表达及敲降的胃癌细胞HGC-27和SNU-216,用于后续的生物学行为及分子机制研究;3.通过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等探讨BATF2在体外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作用;4.利用流式细胞学实验检测BATF2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5.通过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肺转移模型和腹腔播散实验研究BATF2在体内对胃癌细胞生长和转移能力的影响;6.进一步利用Proteome Profiler固相抗体芯片等探讨BATF2潜在的下游机制并采用回复实验加以验证;7.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BATF2与p-ERK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1.在胃癌组织中BATF2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2.BATF2的低表达状态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分化、TNM分期相关,低表达BATF2的胃癌患者总体生存或无病生存率比BATF2高表达患者差,而且与胃癌患者术后腹膜复发紧密相关;3.此外,稳定过表达BATF2能够有效抑制胃癌细胞在体外、体内的生长和转移能力,稳定敲降BATF2表达则呈现相反的结果;4.BATF2可促进胃癌细胞周期在G1期的累积;5.BATF2通过抑制ERK磷酸化,下调其下游蛋白Cyclin D1、MMP2和MMP9的表达,进而发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6.组织微阵列分析结果显示BATF2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依赖于p-ERK的表达。结论:1.BATF2在胃癌中的低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紧密相关,有望成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有效靶标;2.BATF2能够在体外、体内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3.BATF2通过调控ERK信号通路,下调Cyclin D1、MMP2和MMP9的表达,进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4.BATF2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依赖于ERK的磷酸化。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术前基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成像(DTI-based tractography,DTT)对邻近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胶质瘤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本中心收治的邻近CST且术后病理诊断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和DTT。术后1周和术后3月对患者进
目的:有氧糖酵解是血管内皮细胞主要供能方式,糖酵解关键酶丙酮酸激酶2(PKM2)是外泌体中的常见蛋白。本项目探讨共培养体系中AML来源外泌体(AML-Exo)是否可传递PKM2给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继而重塑后者糖酵解,最终促进微环境血管形成,为从微环境角度探寻AML治疗新靶点开拓新思路。方法:1.AML-Exo提取与鉴定:超速离心法分别提取AML细胞株U937、HL-60与THP-1
目的 观察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6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7~71岁,平均48.5岁。病程3~24个月,平均8.1个月。原发肿瘤3例,其中骨巨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1例,转移性肿瘤3例;肿瘤侵犯C5 1例,T6 2例,T11 1例,T12 1例,L2 1例。对6例脊柱肿瘤患者行肿瘤彻底切
目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为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其中11号外显子p.R544C突变为东亚地区突变热点,本研究将收集基因确诊的CADASIL患者的临床与影像信息,
目的:回顾分析我科接受外科治疗的Enneking3期胸椎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20年12月,我科接受外科治疗并具有完整医疗及随访记录的18例Enneking3期胸椎血管瘤患者。评估包括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评分、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并发症以及肿瘤局部复发率等。结果:18例Enneking3期胸椎血管瘤患者,术前穿刺病理和(或)术后病理均为血管瘤。其中17例行肿瘤部分切除
背景与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早期及时实现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侧支循环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基于前分水岭角评分(Anterior broderzone angle grading,ABZA-grading)评估侧支循环来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且过去的10年里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国人的身心健康。对于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Local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的患者,术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再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已成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增强CT影像组学对预测肝细胞癌(HCC)病理分化等级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行肝部分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HCC患者242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70)和验证组(n=72),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对增强CT图像应用3D slicer软件沿肿瘤轮廓最大的层面和该层面分别向上、向下5 mm的层面勾画感兴趣区域(R
目的:评价T2WI、PDWI和多回波合并成像(Multiple-Echo Data Image Combination,MEDIC)序列在脊髓灰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基于三维快速自旋回波类序列(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SPACE)和
目的探讨小儿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和心内直视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炎症因子和乳酸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科收治的314例单纯先天性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消除两组之间的基础数据的差异。收集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和术后第3天的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的炎症因子指标。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