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过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中国要考虑其具有的特殊性:不仅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农村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很大。因此,保证农业蓬勃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繁荣、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是中国进步的必要保证。其中,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受体制不完善、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总体供给效率不高,表现为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依旧薄弱的基础设施、缓慢的增收和缺失的农民社会保障。可以看出,对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效率进行改进,进而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总体水平将成为是否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伟大目标的奠基石。文章以中国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的历史沿革为背景,以吉林省的农村公共产品为研究对象,选择吉林省2002-2011年10年的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投资数作为分析数据,采用传统DEA模型和交叉DEA模型对其进行效率分析,得出其完整的排名情况。然后选择对于吉林省农村公共产品影响最大的三个方面:文化及教育类、社会保障类和基础设施建设类三个指标对其排名情况进行演化分析,找出其原因。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为:在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数额较大的年份并没有出现高效率,而投资数额较小的年份却出现高效率的结果,这说明在保证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投入整体上升的情况下,更要重视资源的利用程度,充分考虑农民的积极性、劳动能力以及农村公共产品发挥作用的滞后性以及产品投资成本的不断上升,力争减少投资的冗余,保证投资效率的持续高效。得出的建议为:(1)优化吉林省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结构;(2)建立吉林省农村公共产品投资评价制度;(3)确立吉林省农村公共产品投资资金的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