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呈世界性分布,并可以传播到人类和低等哺乳类动物。我国于1994年首次从鸡体内分离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近些年我国每年均可分离到大量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临床上感染鸡常可见蛋鸡产蛋下降、肉鸡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的现象,给养禽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998年在广东省的韶关和汕头分别发现4例和5例H9N2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病例,为全球首次发现人H9N2流感病毒感染病例,表明H9N2亚型流感还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为了解我国近年来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情况,本试验对20092011年分离的30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定,并分析其遗传演化关系,且结合抗原性的分析,以揭示我国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1年,中国大陆12个省份分离的30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表面基因均具有流感病毒低致病性毒株的分子特性,且抗原性发生一些变化。外部基因HA和NA均未发生太大的变化。HA基因仍属于BJ/1/94亚群,且没有毒株呈现出典型的人流感受体结合特性。21株毒株的NA基因仍属于BJ/1/94亚群,且存在9个核苷酸的颈部缺失;另9株毒株的NA基因属于G9亚群,其颈部未发生缺失。聚合酶复合体基因PA、PB1和PB2大部分属于SH/10亚群,且PB2基因形成一支以DK/FJ/S2246/09为首的新的亚群。分析特殊位点发现此30个分离株均具有对小鼠有致病性、但不致死、只影响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的分子特征,而其亲和力比2000年前分离的H9N2病毒要高很多。内部基因NP也属于SH/10亚群,且最为保守。NS基因均属于BJ/1/94亚群,且此30株毒株均具有逃避干扰素IFN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抗病毒效应的分子特征。M基因形成一支以DK/FJ/S2246/09为首的新的亚群,且绝大部分毒株具有金刚烷胺类药物的抗药性的分子特征。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是家禽中常见的病原菌,常与H9亚型禽流感病毒混合感染家禽。本研究以H9亚型禽流感病毒、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单独或以不同的顺序混合感染SPF鸡和肉鸡,以探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协同致病作用。研究结果表明,H9亚型禽流感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时,细菌与病毒存在一定的协同致病作用,细菌的存在可延长病毒在体内的分布和增殖,使感染H9病毒禽表现出更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加剧组织病理变化的发生。为评价Re-9(HuN33/PR8)株H9N2亚型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本研究选取20092011年分离的5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攻毒保护实验。Re-9株灭活苗免疫3周时平均HI抗体效价达9.5log2;以2×107EID50的剂量攻击亲本株和5株流行毒株,免疫鸡病毒分离均为阳性,对照鸡分毒均为阴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疫苗种毒抗原针对性强,具有良好的免疫效力,能够抵御近年来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攻击,仍是理想的H9N2亚型禽流感疫苗株。本研究对20092011年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了遗传演化和抗原性分析,对细菌与H9亚型禽流感病毒混合感染的协同致病作用进行了研究,对Re-9株H9灭活疫苗对我国近年流行株的免疫效力进行了评估,对H9亚型禽流感防控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