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基于多学科联合模式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规定,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于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型课堂,其注重理论讲解而忽视实践锻炼。这种传统课程模式不能较好的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还严重制约了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有效提升。由于活动型课堂的活动性和劳动的实践性紧密结合,因此成为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首要选择。通过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分析,基于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来思考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研究以初中生调查问卷为主要载体,结合初中一线教师访谈内容,通过spss24.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整理出目前以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的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从课堂开展的活动目标、活动素材、教学逻辑、课堂参与、活动评价这五方面分层探究培育策略。首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所涉及的劳动素养目标以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而整合教学目标,渗透劳动素养。其次,在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素材的选取中注重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相关内容,在实践中锻炼和养成学生的劳动能力以及劳动习惯与品格。与此同时,在教材知识的整合过程中依托教材内容对于劳动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构建教学逻辑。然后,在活动的开展中注重教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最后,在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教学评价,采用多主体和“形成性档案”相结合的评价等模式,及时全面、客观地检测与反馈学生的教学效果。针对活动型课堂开展的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的策略使得活动型课堂的开展更加高效,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