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论“改恶迁善”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康德针对知识上的独断论、怀疑论和价值上的狂热与相对主义所做的理性批判工作,阐明了康德对实践法则的分析和纯粹实践理性相关问题的论述,辨析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学说。结合《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以下或简称为《宗教》)的解读,梳理了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改恶迁善”问题。初步得出结论:康德的理性批判计划清楚的区分了理性的思辨运用和实践运用,但在其体系内部,“先验哲学的体系”和“道德形而上学”有着思想的内在紧张。这种“紧张”关系到对《宗教》一书的读解,也关系到对康德“改恶迁善”问题的理解。 本文第一章分析了“善、恶”观念以及它在西方哲学史上的理解方式,特别是古希腊哲学所论的“善、恶”,指出了康德哲学中,“善、恶”作为实践理性的对象的论述方式。第二章概述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梳理了康德的“先验自由”观念,论证了“实践自由”的可能性;论述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对“善、恶”观念的先天规定;描述了“道德神学”的观念和“道德形而上学”。第三章解释了什么是所谓“改恶迁善”问题以及这一问题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结合对康德的形而上学学说的分析,提出了“先验哲学”和“道德形而上学”之间的某种理论紧张。第四章基于“善、恶”是“实践理性的对象”之规定,分析了康德对“道德法则如何注入人心”的论述、在《宗教》中对人性
其他文献
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并逐渐成熟,其向周边世界的传播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国对于近代科学的引进是从明末开始的,直到今天,引进与发展一直是“科学在中国”的主题。由于东西
该文在概括科学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对科学精神的传播机制的形成要素、基本功能及其运行的各种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其社会运行的方式和途径,并以这一结论原则为指导具体
王夫之,明清之际的一位思想大家,清初四大儒之一。他一生政治上历经艰厄,学术上自成体系。其非凡的成就和艰难的人生历程显示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崇高、广博、深邃、儒雅的人格魅力
张艺谋堪称当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国际大师级的电影导演,从他一开始执导电影至今,创造出了很多为人称道的电影作品,被评论界称为“张艺谋神话”。本文以张艺谋电影的主题为研究对象
20世纪初,著名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发表了《西方的没落》一书,阐述了西方文化的危机理论,本书对西方文化悲观及宿命的预言,引起了各界强烈的反响,西方文化的命运成为人们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