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识别材料的设计与识别机制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y_97150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聚合物吸附材料在生物大分子分离,血液灌流用吸附剂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生物大分子的的结构复杂,针对识别材料吸附机理的研究比较困难,限制了选择性识别材料的设计和开发.该课题选择了从尿毒症患者及正常人的血清和尿液分离出的一种中分子毒物——含八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作为分子识别的目标分子,以具有不同功能团结构的水溶性聚合物为吸附材料模拟物,建立了聚合物分子识别的模型体系.首先,我们应用二维核磁技术对中分子毒物——八肽进行了序列结构的专一性归属,并且应用化学位移标识方法对八肽的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获知八肽在水溶液中的优势构象为α螺旋结构.然后,考虑到分子识别材料的应用领域,在分析八肽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从聚丙烯酰胺母体结构出发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极性功能基,疏水功能基结构的水溶性聚合物.通过二维核磁技术研究了聚合物与多肽分子识别作用的过程.分析了多肽分子活性位点的选取以及功能基结构对分子识别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八肽构象对识别位点选取影响很大,其中端基Trp为最重要的分子识别位点.同时端基Val,Arg,Thr,Trp2也是聚合物与八肽识别的位点.聚合物与八肽识别机制包括氢键作用,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同时具备产生上述作用功能基的聚合物与八肽的相互作用最明显.我们合成的丁醛修饰聚丙烯酰胺即在此基础上,对八肽表现出很强的分子识别能力.在模型体系的指导下,选择性的合成了一系列交联聚合物.研究了交联型聚合物对设计目标分子八肽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验证了应用2D NMR方法通过模型体系研究吸附材料作用机制的可行性.该文的另一部分工作是应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吸附剂与内毒素作用机制.为吸附材料的吸附机理的研究和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计算化学的方法.
其他文献
高铁酸盐作为新型正极活性物质,以其诸多诱人的潜在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该论文主要针对电极制作工艺的改进以及不同电解液浓度,不同放电速率,不同集流体等条件的改变来对
近几年,由于金属有机配合物的迷人结构和在催化、磁性、光学、电学、材料、气体吸附等方面展现出的优良性能使其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多酸化学作为无机化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正日益发展起来,在诸多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开发催化剂方面。通常情况下,配合物由已经合成好的或购买的配体与金属离子反应得到。在水热或溶剂热条件下,原位反应作为一种有效的合成路线,能够产生新的配体,该配体参与最终产物的合成。对于寻求新
该文通过回顾人工合成分子筛的发展过程和动向,总结微孔亚磷酸盐分子筛取得得成就,选取水热条件下合成新型微孔、超大微孔亚磷酸盐分子筛为研究方向.研究中采用亚磷酸为磷源,
有机锡羧酸酯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锡化合物被广泛用作催化剂、热稳定剂、杀菌剂、防污涂料及木材防腐剂,各类有机锡羧酸酯的结构模式和生物活性特别是抗癌活性已经成为当今研
稀土光致发光配合物是一类具有独特性能的发光材料.由于稀土离子f层电子跃迁受外界环境影响非常小,单色性好,发光强度高,具有很高的量子效率,稀土光致发光配合物的研究越来越
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其在新能源材料、环境保护及生物医药(如纳米载药和生物成像)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环境中的纳
由于大量有机锡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所以对此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α,β-不饱和羰基氯化锡是一类新型的有机锡化合物,对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α,β-不饱
分子基晶体的导电性和超导性的发现是分子科学、凝聚态物理学及材料科学中的一件大事.Z[M(dmit)]型导电配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分子导体,其导电组元是具有电子离域特征的配位阴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