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模具是汽车制造中重要的工艺装备,锌合金模具具有塑性加工性能好、加工周期短和成本低的优点。但锌合金模具硬度低、耐磨性差使其边角处极易磨损,影响其使用寿命。本文将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在锌合金模具局部制备出锌-钢异种结构,从而解决锌合金模具边角不耐磨损、强度低的问题,提高锌合金模具的使用寿命。由于锌-钢熔沸点相差较大,直接在锌合金上增材制造钢会导致基板的汽化。本文将电弧喷涂技术引入到增材制造中,先利用电弧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具是汽车制造中重要的工艺装备,锌合金模具具有塑性加工性能好、加工周期短和成本低的优点。但锌合金模具硬度低、耐磨性差使其边角处极易磨损,影响其使用寿命。本文将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在锌合金模具局部制备出锌-钢异种结构,从而解决锌合金模具边角不耐磨损、强度低的问题,提高锌合金模具的使用寿命。由于锌-钢熔沸点相差较大,直接在锌合金上增材制造钢会导致基板的汽化。本文将电弧喷涂技术引入到增材制造中,先利用电弧喷涂在锌合金上制备一层铜过渡层,再采用激光选区熔化和激光金属沉积两种方法来在过渡层上制备出钢结构。针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共采用了四种工艺进行试验。(1)首先采用喷涂铜涂层,再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的方法。该工艺可以实现锌-钢界面的良好结合,但试验设备限制粉末厚度难以精确控制,因此提出改进工艺。(2)首先喷涂铜涂层,然后再喷涂固定厚度的钢涂层,最后用激光直接对复合涂层进行局部重熔。但激光选区熔化不适合大尺寸结构件的增材制造,因此采用激光金属沉积的方法进行改进。(3)采用先喷涂铜层,再进行激光金属沉积钢粉的方法。由于铜具有较大的导热系数以及激光反射率,此种方法下金属粉末难以直接在其表面进行堆积,因此进一步对工艺进行了改进。(4)采用喷涂铜层—喷涂钢薄层—激光金属沉积钢粉末三个步骤进行。钢涂层的存在有效的改善熔覆过程中表面对激光的吸收率,同时改善了铜-钢之间的熔合效果,达到了最优的效果。本文研究了铜过渡层厚度、激光参数对增材制造过程的影响,并采用硬度测试和金相组织观察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方案(1)的激光选区熔化单道次试验结果显示:当激光扫描速度的增大、铜层厚度的增加时,熔覆钢的高度以及宽度随之下降;锌层熔池深度以及宽度也相应减小。采用方案(2)与方案(4)的电弧喷涂钢、铜复合表面: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铜层厚度的减小,熔覆高度以及宽度呈现上升的趋势;锌层熔池深度以及宽度也相应增大。通过金相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的测试,铜层在锌合金熔覆钢结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电弧喷涂铜层后,铜-锌界面为机械咬合。通过对金相组织分析发现钢-铜界面结合良好,铜-锌界面间有橙黄色物质生成;锌的晶粒细化,硬度提高,铜-锌间形成了较好的冶金结合。硬度测试结果显示,锌合金基体的维氏硬度仅为50Hv,而表面增材堆积的钢结构其硬度可以提高到360Hv。采用增材制造工艺可以有效的提升锌合金局部的硬度,这对于提升锌合金模具的使用寿命具有显著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业迎来了全新的产业升级,其中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工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一步。但在机器人加工过程中仍主要采用传统繁琐的人工示教确定机器人的位置和姿态,而使用视觉系统识别机器人的加工位置和姿态是突破人工示教无法处理的复杂加工路径及工具姿态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直接基于机器人视觉测量获取的点云数据,解决机器人焊接轨迹识别和磨削工具姿态规划两个工程问题,其中机器人焊接轨迹识别的任务是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之下,3D打印作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FDM打印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零件成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负泊松比蜂窝因其吸能性强、抗冲击、抗震等优点,在汽车及其他领域有较多的应用,但其变形具有单向不可恢复性,不可反复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负泊松比蜂窝的压缩性能,并对结构进行改进以实现吸能抗冲击以及回弹自锁可控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拉伸试验测试研究了e-
为了解决汽车普及带来的道路拥堵、交通事故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成为了重要发展趋势。分布式驱动作为电动汽车主流驱动形式之一,具备优良性能,并且与汽车智能化系统有良好的兼容性。目前智能汽车运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常规工况的控制器设计,而在极限、复杂工况下的控制性能仍有待提高。因此,本文对分布式驱动智能电动汽车在极限工况下的运动控制展开研究。首先设计了轨迹跟踪控制器,并利用四轮独立驱动的优
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不断提高,汽车作为便捷的交通工具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在我国汽车保有量连年攀升的同时也导致了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使得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缓冲吸能性能优异的材料和结构在汽车防撞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其中包括泡沫材料及其夹芯结构。复合金属泡沫因其吸能多和设计性强而备受研究者青睐。本文采用细观与宏观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复合金属泡沫及其夹芯结构进行弯
四轮独立线控电动车凭借着拥有高自由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易结合智能控制方法等优点,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其有诸多优点,但由于驱动电机会因绝缘不良、绕组阻值变化等原因引起端电压发生变化以及线控系统可靠性不如机械结构的原因,这将会增加执行器发生故障的概率。因此,本文针对四轮独立线控电动车单个轮毂电机和异侧双轮毂电机丧失部分或全部驱动能力的故障,进行了容错控制策略的研究,以保证车辆发生故障时行驶的稳定性
经典连续介质力学模型在求解不连续问题时,由于构成偏微分方程的空间导数在裂纹尖端或沿裂纹表面不存在,无法有效模拟裂纹的自然萌生和动态扩展过程。基于非局部思想建立的近场动力学(Peridynamic,简称PD)模型采用积分形式的运动方程来描述物质力学行为,其本构力函数中包含了对损伤和断裂的描述,因此在分析材料破坏的问题时不需要引入额外的断裂准则,这些特性使之能够很好地模拟具有复杂破坏机理和多裂纹共存的
当今社会,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大氛围、人工智能的大浪潮、汽车行业的大转型的背景下,车辆的智能化正在迅速发展。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车决策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智能车周围的人、车等智能体的行为预测是提高决策拟人化程度的关键。本文考虑多智能体交互进行行为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智能车决策方法开展研究。首先,分析混杂交通流中行人、车辆的运动特性和交互作用,建立包含目标驱动力、周
随着无人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人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单个无人车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进行救援、包围、协同搬运、区域搜索等任务需求时则无法满足。因此,多无人车协同便进入人们的视野,逐渐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多无人车协同工作的两个关键问题就是编队和路径规划,如何能使无人车快速的形成编队并且各种队形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灵活的变换以及在编队状态下如何能够高效的进行路径规划并躲避障碍物是能
入水多相流体动力学特性问题是发展跨介质装备所面临的重要技术难题。介质跨越过程对结构物自身运动特性、流场演化特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同时由于流场引起的载荷变化与结构物运动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开展结构物出入水多相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对明晰入水载荷生成机理、跨介质结构物的安全评估、跨介质飞潜器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针对圆柱体在不同攻角初始条件下入水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空泡随时间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