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四轮独立电动车执行器失效的容错控制策略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轮独立线控电动车凭借着拥有高自由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易结合智能控制方法等优点,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其有诸多优点,但由于驱动电机会因绝缘不良、绕组阻值变化等原因引起端电压发生变化以及线控系统可靠性不如机械结构的原因,这将会增加执行器发生故障的概率。因此,本文针对四轮独立线控电动车单个轮毂电机和异侧双轮毂电机丧失部分或全部驱动能力的故障,进行了容错控制策略的研究,以保证车辆发生故障时行驶的稳定性和动力性,并提高驾驶员的驾驶体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了四轮独立线控电动车辆模型,包括3自由度车身平面运动模型、驱动电机模型和魔术轮胎模型。同时以双移线试验作为仿真工况,将建立的车辆模型与Carsim车辆模型输出的汽车状态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其次,建立了轨迹参考模型。当四轮独立线控电动车的轮毂电机端电压异变引起电机丧失部分或全部驱动能力后,会影响车辆的转角,从而改变行驶轨迹,在进行驱动电机容错控制时需要参考无故障情况下汽车跟踪目标行驶路径的转角。因此,本文以线性2自由度车辆模型为基础,结合主动前轮+主动后轮转向控制策略,使输出的前后轮转角作为期望转角,供容错控制参考。然后,针对车辆单轮或异侧双轮执行器失效而造成汽车失稳和动力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容错控制研究。当检查到系统发生故障时,首先判断失效形式并将故障车轮作为从动轮,其次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进行容错;为降低复杂度,因此不考虑原横摆力矩,对正常工作车轮的驱动力进行重新分配从而控制稳定性;为弥补稳定性控制忽略的横摆力矩,并增加驾驶体验,引入基于滑膜控制的直接横摆力矩控制,与稳定性控制并行;为保证车辆的动力性,并防止因执行器故障导致的后车追尾,引入基于防撞模型的动力性控制。最后,以主动前轮+主动后轮控制输出的前后轮转角作为期望转角,结合直接横摆力矩控制,在双移线工况下,改变路面附着系数及车速,分别设置右前轮故障、左前轮和右后轮故障进行容错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容错控制策略可以使故障车辆的稳定性及循迹能力与无故障情况下的结果保持一致,并可有效提高了容错控制的响应速率。
其他文献
蜂窝夹层结构具有质量轻、高比刚度、比强度、隔振性好等特点,已经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研究对象。但是,近年来的很多研究都是针对平面蜂窝夹层结构,而对于曲面结构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针对六角形双曲面蜂窝夹芯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双曲面蜂窝芯的等效弹性参数,将该等效公式与碳纤维-芳纶纸(Nomex)蜂窝夹层结构的汽车发动机罩结构设计相结合,并对夹层结构发动机罩进行了相关结构性能的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和5G功能的广泛应用,智能汽车取得了很快的发展。负责理解汽车周围环境的环境感知模块是智能汽车系统中非常关键的一环,高精度的环境感知模块为智能汽车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多目标检测及跟踪算法是环境感知模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存在计算量较高,无法在嵌入式平台上实时运行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轻量级网络的设计原则,对多目标检测及跟踪算法进行改进,并最终在嵌入式平台NVIDIA Je
拖挂式房车由于其灵活性与价格优势,在旅居车市场的占比持续增大。但拖挂式房车的牵引方式,导致房车在行驶时易因各种因素发生侧翻。由于车厢封闭,车内安全措施不足,整车质量较大,侧翻导致的后果比普通汽车更加严重。因此,拖挂式房车的侧翻安全性能日益为行业所关注。在拖挂式房车结构强度方面,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等不够完善。同时,作为一种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由于设计周期和研发投入的限制,针对拖挂式房车结
车身零部件复杂曲面模型的建立过程充满了挑战,在模型建立完成后,几何与设计参数发生变更后的稳定性不足,则成为另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代价就是浩繁的手工过程。基于二次开发的自动化程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效率问题,但在能力和适用性上又显著低于手工过程。汽车行业的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车身设计开发周期一再缩短,上述问题已经成为车身开发效率提升过程中的最主要障碍,亟待解决。复杂性、多样性、不确定
材料的失效损伤和结构的破坏等问题是汽车工业界面对的重要难题之一。有限元方法(FEM)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要求位移场连续,难以处理非连续性问题。等几何分析(IGA)实现了CAD与CAE的统一,具有几何精确、精度高、收敛快等优点。由于等几何分析也是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同样不能有效解决裂纹扩展问题。扩展有限元(XFEM)和扩展等几何(XIGA)方法通过在传统有限元和等几何分析的逼近函数中加入附加函数来描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业迎来了全新的产业升级,其中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工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一步。但在机器人加工过程中仍主要采用传统繁琐的人工示教确定机器人的位置和姿态,而使用视觉系统识别机器人的加工位置和姿态是突破人工示教无法处理的复杂加工路径及工具姿态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直接基于机器人视觉测量获取的点云数据,解决机器人焊接轨迹识别和磨削工具姿态规划两个工程问题,其中机器人焊接轨迹识别的任务是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之下,3D打印作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FDM打印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零件成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负泊松比蜂窝因其吸能性强、抗冲击、抗震等优点,在汽车及其他领域有较多的应用,但其变形具有单向不可恢复性,不可反复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负泊松比蜂窝的压缩性能,并对结构进行改进以实现吸能抗冲击以及回弹自锁可控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拉伸试验测试研究了e-
为了解决汽车普及带来的道路拥堵、交通事故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成为了重要发展趋势。分布式驱动作为电动汽车主流驱动形式之一,具备优良性能,并且与汽车智能化系统有良好的兼容性。目前智能汽车运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常规工况的控制器设计,而在极限、复杂工况下的控制性能仍有待提高。因此,本文对分布式驱动智能电动汽车在极限工况下的运动控制展开研究。首先设计了轨迹跟踪控制器,并利用四轮独立驱动的优
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不断提高,汽车作为便捷的交通工具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在我国汽车保有量连年攀升的同时也导致了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使得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缓冲吸能性能优异的材料和结构在汽车防撞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其中包括泡沫材料及其夹芯结构。复合金属泡沫因其吸能多和设计性强而备受研究者青睐。本文采用细观与宏观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复合金属泡沫及其夹芯结构进行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