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侵权责任问题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konglang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侵权责任问题日益突出。但现有的未成年人侵权责任制度的设计是否达到了对未成年人、监护人以及未成年人侵权行为的受害人保护的均衡值得研究。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一部分: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思考。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研究未成年人侵权责任问题的基础。传统的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以“识别能力”以及“财产状况”作为判断自然人有无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存在着许多缺陷与矛盾。因此应予以抛弃。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是自然人侵权民事责任的一种地位或资格。判断自然人有无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是其是否出生,是否具有人格。
  第二部分:未成年人自己责任。认为未成年人不管年龄的大小,也不论是否具有“识别能力”,都具有民事责任能力。并分析了世界各国民法对未成年侵权行为人的过错是否进行认定以及判断的标准。
  第三部分:监护人责任。对监护人的归责原则、未成年侵权行为人的过错与监护人责任的关系、监护人的内部求偿权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监护人的归责原则应为“过错推定”;在确定监护人责任时应将未成年侵权行为人的过错作为前提条件;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具有内部求偿权。
  第四部分:我国未成年人侵权责任问题的分析与完善。对我国未成年人侵权责任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构想:认为我国判定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不应该、也不是“行为能力”与“财产”标准,而是“出生”标准。因此未成年人都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监护人应负“过错推定”责任;在未成年人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监护人也应当作为被告参加诉讼;要把未成年人的过错作为监护人承担责任的前提。
其他文献
哲学作为一种“思”的艺术,传递出人类理性思维诞生及发展的过程。而绘画史上由对客体的模仿,转向对主体情感的表现,则可看作人类主体意识在感性层面上的发展过程,所以绘画艺术也可称为一种“看”的哲学。印象派作为西方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流派,对它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绘画技法的改变与现代艺术的开端,还应注意到其背后作为自由主体的印象主义画家们,对传统理念的辩证思考与审美实践,从而让西方绘画逐步改变了以宗教、史诗、
学位
艺术终结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是伴随着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浪漫主义运动而产生的现代性话语。艺术的终结并不是艺术的消亡,在被物化的黑夜时代,艺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但其艺术本质依然具有真理性。艺术终结遵循审美现代性话语模式,在对传统美学和现代社会进行批判与否定的同时,又对现代艺术危机作出积极回应,表达某种批判性的价值立场。本文研究对象是叔本华、尼采、阿多诺三者音乐美学思想的转变以及三者音乐思
学位
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是意大利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他结合意大利的国情与文化传统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行了独特的阐释,形成了具有意大利式思维特点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最初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拉布里奥拉唯物史观的形成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广泛吸收和继承了前人的思想,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黑格尔辩证法、维科的历史哲学以及海尔巴特等人的社会心理学等成为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拉布里奥拉认
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乃至世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哲学家。他所著的《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一书,从历史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出发,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之前由于社会条件以及阶级的制约,存在历史学和哲学上很长时间的难题,这也是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之后,第一次科学全面的论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唯一一本专门阐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专著,对历史辩证法思想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个人而言的日常生活在不经意之间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每个与人有关的领域内,甚至涉及到了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对现代社会的个人来说,日常生活的问题日趋重要,其相关的哲学研究也越发有价值。亨利·列斐伏尔是西方研究日常生活批判问题的先行者,对日常生活问题的研究贯穿了他的研究生涯,也是其中最为核心的线索和最为突出的成就。本文选取了他最新重版的代表作《日常生活批判
学位
在回向“三代之治”使命和应对佛道二教挑战的双重背景下,宋代儒家人学思想紧紧围绕学为圣人展开。这是儒家人学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向,超越了“人禽之辨”语境下,单纯从人性认识人的传统,上升到“凡圣之别”语境下,从本然性、实存性和超越性三个维度重新认识人。  因此,宋代儒家人学思想中的“人”具有三重性:一是本然性。宋代儒家基于“性二元论”思想,将人性分疏为本然之性与实然之性,本然之性纯粹至善,是人的本质。二是
学位
科学技术与我们人类社会息息相通,但是由于科技无度发展,导致科技的不确定性风险带来的后果愈加不可估量。因此,亟需对科技伦理风险进行有效规约。  众多学者对此做了很多尝试,首先是美国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技术评估”这一概念,“预警性技术评估”和“建构性技术评估”是“技术评估”范畴内的两个发展阶段。但“预警性技术评估”阶段参与主体是单一的科学家,有失客观公正性,缺乏公信力;“建构性技术评估”阶段是动
从《圣经·创世纪》中上帝赋予人类特权,做出了将动物赐予人类作为食物的安排,到20世纪动物解放的代表彼得·辛格主张感觉能力是动物获得道德身份和关怀的标准,西方人就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展开了丰富而多彩的讨论,他们对动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当代动物权利运动的精神领袖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思想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首先,雷根通过考察和批评间接义务论(包括简单契约论和罗尔斯的契约论)和直接义务
学位
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的回顾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简史,对投资基金的基本概念、类别、运作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后,指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信托业务.第二章从投资基金委托代理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基金市场的现实数据,剖析了中国投资基金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指出完善基金治理结构的迫切性.最后通过博弈分析得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基金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第三章主要集中于对基金治理
学位
该文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学习和借鉴当代西方货币经济最新理论和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经验,运用规范和实证、动态和静态、定性和定量、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回顾和总结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历程,研究中国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制度原因和环境因素,并结合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具体的实际,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建议.该文的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