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论:人性根基与大学之道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yueshen19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大学》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影响深远,其中蕴含厚重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内圣之学是关注个体的生命质量和境界提升,外王之道是在内圣之学基础上的社会人文关怀,是《大学》关于人生智慧的总结和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共有的价值取向。大学之道的人性根基是“继善成性、人文化成”,在这样的人性学意义上来阐述“修齐治平”的道理,是安身立命之大人之学,即圣贤伦理道德之学。本文从人性论的角度,以先秦儒学孔孟荀的思想为背景,去审视大学之道的人性根基、机制和精神内涵等。《大学》中所体现的儒家伦理价值和政治理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亲民”不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儒家精神,而是孔孟在社群道德背景下,立足个体德性的自然伦理表现。重点探讨了《大学》之人性根基,分析了孔子的性与天道的内涵和外延。孔子所谓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继善成性”的人文化成观有内在的一致性。孟子的性善是先天义理之性,在后天性状上表现为趋善性,荀子的性恶是后天伦理道德之性,是对孔子礼学的发挥,他们的共通之处,都是在人文化成、继善成性的意义上去讨论人性和成就人性的问题,只是在不同维度和层次去讨论人的问题。人不同于物,人有自觉灵明之“明”、之“知”,本质上不是单个只有自然属性的的动物,而是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体,个体的有限性在社会的价值创造中得到了超越。先秦儒家对圣贤人格的理想追求,正是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性创造。孔子“吾从周”的自觉选择,孟子“法先王”,荀子“法后王”,都是符合“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价值创造尺度的。能很好总结先秦儒学的《大学》对人性的认识,是建立在“继善成性、人文化成”这个理论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大学之道很重视“学”和“知”的重要性,从“格物致知”的为学之道,到“诚意正心”的修身之道,在这些内明修身的修行中,人从小体的我走向了大体的我。在走向大人、成圣成贤的道路上,“学”和“知”都起到很到关键性作用。修身养性之本的“立己”完成后,以“仁之方”的絮矩之道,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了。内圣的修养是根本、是因,外王的功业是末梢、是自然结的果。大学之道是在义利之明的考量中,将先秦儒家之天道与人道、个人与社群互相激发、相辅相成的价值取向,以及身心关系,精炼而抽象地表达了出来,真可谓是“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在社会人伦中,成就了大人之学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又不失内在德性的超越性。
其他文献
在历史上,西伯利亚对于俄国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地域广袤,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经济开发价值。18世纪,在俄国对西伯利亚进行经济开发的过程中形成的商人群体则是不可忽视的。
“谣言”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当社会出现冲突、矛盾、动乱甚至危机时,还是国泰民安时,谣言或类谣言都会应运而生。两汉时期,社会上便流传、弥漫着大量谣言性
任何伟大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诞生都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经历着新旧社会的更替,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大背景下,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
自英租界在天津划定之后,大搞市政建设,吸引着大量富有华人来此入住。华人在租界屡遭不平等待遇,所以在国民政府收回租界之前,华人只能通过参政活动来改变自身的地位。所谓华
山东是个人口大省,也是移民输出大省。近代山东的大规模向外移民一直是史学界和社会学界关注的历史现象。北京、东北地区、安徽、江苏、河南和上海等都是吸纳山东移民的地区。